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04/06 | 664

  市长 王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职以来,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个注重”的新要求,突出“跨越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优”主线,大力弘扬昂扬向上、坚韧挺拔、心无旁骛、精诚团结的“水杉精神”,牢牢抓住“三重一大”,加快推进“四大计划四个转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争先进位

  经济规模成倍增长。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8.86亿元,是2007年的2.3倍,比上年增长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08亿元,是2007年的3.8倍,比上年增长51.9%,7个镇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3.0∶43.7∶33.3优化为15.6∶44.2∶40.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5.3亿元、149.8亿元,是2007年的2.1倍和2.4倍。银行融资10.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总和。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省定25项小康指标完成23项,序时推进2项。2009年跨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跃居第67位。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明确产业定位,突出打造板材家具、环保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壮大食品医药、精细冶金、石膏建材、纺织服装、港口物流、电力能源“六个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项目集约效应初步显现,成功跨越工业化初期阶段。2011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19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六个特色产业”产值296亿元,是2007年的4.6倍;“四大新兴产业”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8%。全市规模工业企业539家,完成增加值232.5亿元,是2007年的4.3倍。工业用电量17.1亿千瓦时,是2007年的2.1倍,占比首次突破70%。2011年新增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14家,总数达17家。全市现有省著名商标17件、省名牌产品15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8件和10个。2011年新增徐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96个,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25%。

  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2011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80.4亿元,是2007年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4亿元,是2007年的2.1倍。年销售超2000万元的批发企业和超500万元的零售企业达到80家,其中超亿元6家。欢乐买美家家居广场等项目建成使用,宿羊山大蒜交易市场被批准为国家级市场,宝石玉器城创建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4个徐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认真落实家电下乡等政策,累计发放补贴4527万元。积极发展旅游业,建成4A级景区1家、3A级4家、2A级3家。金融体系更趋完善,银行分支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分别达到11家、8家,比2007年增加4家和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达到6家。完成工业企业主辅分离21家。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投资241.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9亿元,86个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2011年开工建设30个重大产业项目、当年竣工投产22个。全面理顺开发区体制,形成“一区两园”发展格局,共落户企业95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集聚区被批准为江苏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确立16个工业主导型镇和9个农业主导型镇(办事处),设立了11个工业集中区。

  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规划龙头地位牢固确立。坚持“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良运作”理念,遵循“规划先行、科学运作,以人为本、完善功能,建管并重、城乡统筹”原则,推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成立规划委员会,对重点城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论证,召开会议15次,审查项目114个。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完成初步成果,各镇总体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并批准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建成国省道桥梁7座,新增干线公路11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250省道邳州南段、323省道东北绕城段、310国道中运河大桥、250省道运河特大桥、南京路立交桥等重大路桥工程建成通车,张楼运河特大桥加快建设。实施重点水利工程32项,中运河改造、沂河与邳苍分洪道治理、南水北调徐州截污导流邳州段等30项工程建成使用,南水北调邳州站工程序时推进。实施重点电力工程10项,岱山、艾山输变电等工程建成使用。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围绕老城区功能再造、新城区和开发区功能配套,累计实施437项城建重点项目,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45.4%。2011年重点实施城镇建设“六个100”工程,100项城区建设重点工程当年竣工67项、序时推进33项;完成拆迁113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86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122万平方米。累计新建改造城区道路74条、便民巷道158条、供排水管网274公里,新建农贸市场7座、停车场8个、垃圾中转站18座、公厕34座、广场游园23个,改造老旧小区221万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健康推进。围绕“四个一”要求,实施镇区建设“两个100”工程。积极争创徐州市重点中心镇,官湖、碾庄、土山、铁富、港上率先启动,带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20公里、农村桥梁955座,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市。创新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新建村内道路740公里。建成8个省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示范村、58个徐州市级示范村。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已完成32个村庄整治任务。疏浚市镇河道213条、1080公里,整治村庄河塘3080个。

  城镇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成立城市产业招商局,成功举办两届城市产业推介会,推动城市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开展禁违拆违、交通安全、出租车客运市场秩序、渣土运输、夜市排档、户外广告集中整治,一批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三星级单位创建通过省考核验收。解放路商业街建成徐州市级市容管理示范路。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富有成效。对45家高耗能企业进行关停整顿,对12家重点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认真落实节能技术和差别电价,强化公共节能,荣获全省公共节能先进集体;拆除9座水泥立窑,关闭36家小焦化和小造纸企业、36家涉重污染企业。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改造提升1座、在建1座;南水北调国控张楼断面水质5项约束性指标实现持续稳定达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0%以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8%,新增城市绿地56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41.7%、人均公园绿地10.28平方米,建成全国林产业第一县(市),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特别奖。

  三、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亮点纷呈

  基础农业质量提升。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9.9亿元,是2007年的1.5倍,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5.8万亩,农业开发项目代表省通过国家级验收。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综合农机化水平提高了12个百分点,达到

  72%。

  高效农业规模扩张。实施大蒜、林业、观光农业“三大提升”和设施园艺、林下养殖、优质商品猪“三大扩面”工程,2011年重点推进“两个1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8.2万亩,总量31.9万亩,增量增幅徐州第一,被评为全省设施农业先进市;林下养殖发展到12.8万亩,饲养规模全省第一。生猪出栏143万头,徐州第一、全省第二,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港上草莓园建成邳州市首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宿羊山为核心的大蒜产区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品牌农业成效彰显。徐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销售过亿元企业23家。建成大蒜、银杏、水稻、小麦、油栗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认证达到173个,邳州白蒜、邳州银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6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21个。

  四、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全面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大部门工作制基本确立。实施国有企业改制“三年推进计划”,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15家商贸流通企业完成改制,累计兑付资金9970万元,安置职工7143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市对镇、开发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对小城镇土地出让金和规费收入实行“两个100%”返还。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降幅33.6%。

  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迅速扭转土地管理落后局面,由2010年全省土地执法管理重点市一跃成为2011年全省土地执法先进市。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规模3176亩,新增耕地2970亩;2011年征收土地8834亩。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立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创新城镇土地出让经营机制,实现国土经营良性发展。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累计落户外资企业193家,2011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44亿美元,是2007年的2.6倍,全省排名前移了23位。自营出口达9.8亿美元,是2007年的近3倍,是全省首个农产品出口超亿美元市,连续四年出口量苏北第一。

  五、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更加惠民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幸福感更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2011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800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297元,公务员津补贴全面规范,义务教育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83元、9931元,比2007年增长84.7%、72.1%。就业创业扎实推进,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9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总数35万人,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2.64亿元;城乡低保在保对象3.94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5亿元。投入财政资金6568万元,改扩建敬老院32所,新增床位5636张,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8%,荣获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单位。被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困难群众、残疾人得到有效救助。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5亿元、惠农补贴5.2亿元,18.1万农村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投入2.89亿元,解决了5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设经济适用房1662套、廉租房10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533户;新建燕子埠教师公租房120套(间),占城、车辐山360套(间)正在加快建设。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物价、房价,及时落实困难群体临时价格补贴,建成2家平价商店,实施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易地新建职教中心、官湖高中、炮车中学、特教中心,新建改造36所幼儿园;推进校舍安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工程,投入4.3亿元,新建校舍37.6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入学,1672名贫困大学生得到救助。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7家镇级卫生院被省认定为农村中心卫生院,建成398家省级规范化卫生室,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创新人口和计生工作,荣获省人口协调发展创建工作先进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新图书馆建成开放,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城区数字电视整转全部完成,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突出,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强市称号。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被评为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六次蝉联省双拥模范城,“慰烈工程”走在全国前列。人事、人武、人防、审计、统计、档案、史志、政府法制、民族宗教、台侨、外事、气象、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管理、无线电管理、邮政、电信、烟草、盐务、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文明城市创建再创佳绩。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2011年邳州市以徐州第1名、全省第13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市考核验收。

  社会管理在创新中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信访工作“一岗双责”,积极开展领导接访和带案下访,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信访形势持续好转。扎实推进平安邳州、法治邳州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强化基层基础,建成120个中心警务室,“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得到省公安厅充分肯定,“清网行动”受到公安部表彰。健全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机制,非法采砂得到根本遏制。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被评为省食品安全示范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制度建设不断强化。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完善制度推动工作,制订实施财政审计、税收金融、国土管理、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制度20多项;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讲读制度,累计开展讲读21次,推进科学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增强。

  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持续开展以抓党风、抓政风、树正气、树形象为主题的“两抓两树”集中整顿活动,创新实施“网络三政”,扎实开展“三带三民三查”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建行政服务中心,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两加强”,做到“一站式”服务;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国试点工作,建立统一的电子服务平台,各镇全部建立政务中心,各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形成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

  依法行政和勤廉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勤廉邳州”创建,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明显增强。

  各位代表!回顾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徐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鼎力相助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同心同行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 

  (下转三版)  (上接二版)

  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政法干警、武警消防官兵,向关心支持邳州发展的海内外投资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工作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把邳州的事情办好,把邳州的事业发展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对内讲规则,对外讲诚信,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具有邳州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创新创优不停步。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破解瓶颈制约,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取信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坚持拼搏实干不松劲。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心齐劲足、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跨越发展和富民强市进程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链延伸不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需要加大;信访维稳和社会管理任务还很繁重,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仍需提升。对此,我们将直面人民群众的关切,正视自身工作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未来五年邳州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徐州市“两快两带三先”的新定位,突出“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更好更快”的总要求,以“跨越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型升级、创新创优”为主线,大力弘扬“水杉精神”,认真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四大计划四个转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按照这一要求,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是:

  始终做到科学发展,建设实力邳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促进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销售收入翻两番;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48∶44;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十位、全国百强县前五十位”。始终做到城乡统筹,建设宜居邳州。继续坚持“四精”理念,以刚性规划城镇,以理性建设城镇,以人性管理城镇,实现全域规划、统筹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5%。始终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邳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36%,建成国家生态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始终做到文化繁荣,建设魅力邳州。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领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文化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始终做到人民满意,建设幸福邳州。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把新增财力、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事业倾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始终做到公平正义,建设和谐邳州。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平安邳州”、“法治邳州”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治安显著加强,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2年是邳州撤县建市20周年,是“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徐州市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外资外贸和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统揽全局,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推进招大引强,坚持不懈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全力以赴招大项目,迅速提升产业层次。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转型升级第一路径,招商引资第一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责任”的理念,围绕“364”产业,主攻产业链核心项目和终端项目,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80个以上。深入开展招外商引外资工作,完成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3亿美元。稳定板材、大蒜等重点商品出口,招引和培育外贸出口龙头企业,确保全年自营出口达到11.5亿美元。

  千方百计落好项目,加快“三重一大”建设。坚持总量控制、竞争上榜,动态推动30个重大产业项目,确保一季度开工10个,上半年开工20个,年内竣工20个以上,完成投资135.9亿元。加快推进中联水泥、海天石化、三元杆塔等在建项目,突出抓好新春兴二期、沂州煤焦化二期、杰特化纤二期等新开工项目,积极推动汉能光伏、博康光刻胶二期、国轮轮胎、金象冶金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凝心聚力筑大平台,强力推进“四区同建”。把开发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动力,继续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提升融资、服务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煤化工、光伏、板材家具等优势产业板块。把高新区建成项目建设的示范区。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加快集聚,着力延伸生物技术、新医药产业链。把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特色产业的聚集区。以新春兴为龙头,以城市矿产基地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合金铅下游产业集聚。把工业集中区建成中小项目的成长区,加快11个工业集中区建设。

  一着不让建新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推动3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迅速形成一批新的支撑点,确保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启动汽车城、建材城、小商品城和欢乐买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等北外环市场带建设,推动灯饰城、袁湾彩钢白铁市场二期等专业市场建设,促进生产生活资料市场的整合集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全力推动沂州港口物流园建设,推进邳州港搬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东方国贸大厦、天鸿国际大厦、盛鑫商务中心等一批高档酒店,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人民广场南地块开发和雨润国际商务广场建设,突出发展商务服务业。坚持“红色经典、蓝色运河、金色历史、绿色生态”的风格定位,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完善艾山景区基础配套,争创国家5A级景区;加快改造提升王杰纪念馆和碾庄纪念馆,争创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推进岠山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广告传媒、古玩工艺、休闲健身等产业发展,加快宝石玉器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抓好国家级再生铅研发中心和大蒜研发中心、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开发区研发中心建设。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家、徐州市级2家,完成工业企业主辅分离50家。

  二、加速推进做大做强,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经济新实力

  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继续培育20家工业领军企业,扩张提升46家规模企业,确保新增10家以上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力争总量达到30家。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力争年内完成1家企业上市、4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广泛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获批1件、申报3件,争创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4个以上。

  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环保化工产业,延伸煤焦油、粗苯、甲醇三条产业链,推进沂州煤焦化、考伯斯煤焦油和软沥青、日本新日化炭黑和针状焦等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壮大机械制造产业,持续扩大规模,培植军霞健身器材、大长实机械、金虎工具、光环钢管等企业。加快推动板材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支持金凤凰家具、盛和木业、美林森木业等现有企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招引和培育地板、家具龙头企业。加快促进电力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汉能光伏、汉威能源、国能生物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加快正康医药、三仪生物等项目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博康光刻胶等项目建设,推动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加快新春兴等项目建设,推动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年内建成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确保85%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徐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继续推进工业人才“350工程”,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三、加速推进城乡建设,突出功能完善和生态提升,增强特色城市新魅力

  科学编制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上半年通过省政府批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年底前完成正式成果,小城镇控制性详规上半年全部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年底前全部完成;启动编制旅游、供排水、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严格规委会审查制度,全面推行规划公示,加强规划批后管理,确保规划得到有效执行。

  加快建设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城镇建设“六个100”工程。实施100项城区建设重点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24亿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抓好270省道东南绕城段、解放路东延、世纪大道东延等7条道路建设,瑞兴路等5条道路改造提升,张楼特大桥、东兴路立交桥等4座桥梁建设,10个平交路口渠化改造,以及新城区高压电网改线和3座输变电工程。着力改善民生民计,加快推进民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早餐小吃集聚区、废品回收集聚区、洗车场和跳蚤市场,完成4座农贸市场、3座垃圾中转站、6座公厕、8个停车场和24条便民巷道建设改造。加大征补安置和开发力度,抓好庄场等棚户区改造,加快城东、二庙、大丁场等安置房建设,推进文承苑二期、印象珠江、凤凰一品等居住小区开发,确保年内新老城区拆迁、安置和开发建设分别达到100万平方米。精心打造园林景观,改造提升沙沟湖水杉公园、桃花岛公园,建设10个街头游园。实施100项镇区建设重点工程,突出抓好连片开发,确保完成小城镇商品房开发10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徐州市重点中心镇创建,确保首批创建成两个重点中心镇。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构建大城管体系,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加强市镇两级城管、保洁、绿化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全覆盖、全天候、全责任。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大主要街道、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小街巷、农贸市场、老旧小区等专项整治力度,确保建成1条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创建为徐州市城市管理优秀市(县)。落实责任,健全机制,着眼长效管理,进一步加强禁违拆违工作。强化物业管理,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祥和”的幸福小区。继续加强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和停车场管理,努力解决市区停车难和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继续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多措并举降低工程建设扬尘;继续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提升档次和品位。深入推进“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突出村庄净化、硬化、美化、亮化,确保年内建成农村道路258公里,改造危桥46座,建成20个省级示范村、50个徐州市级示范村。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狠抓节能降耗,严格落实用能评价、预警调控、总量控制制度,突出35家重点企业用能监管,完成15家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狠抓减排治污,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完善配套管网,戴圩污水处理厂上半年投入使用,年内建设9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深入推进涉重企业专项整治。继续开展张楼国控断面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加快6项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新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完成李口大沟、张楼大沟、铁路专用线东边沟截污治理,确保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快光大环保能源发电项目建设,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生态创建攻坚力度,

  (下转四版)  (上接三版)

  确保完成18个省级生态镇、200个徐州市级生态村年度创建任务。

  四、加速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经济新生力

  继续壮大规模,加快高效农业提档扩面。实施农业发展10大类100项重点工程,加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三大提升”、“三大扩面”工程,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确保全年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增量增幅全省第一。积极推广山林、滩面林、平原林三大林下养殖模式,重点打造10个林下养殖基地,确保全年新增林下养殖15万亩,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依托正大集团优质商品猪项目,重点建设港上、岔河等10个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争创全省生猪养殖第一市。

  突出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新河、邹庄等10个设施农业园,积极建设锦绣大地生态园等10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推动港上草莓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新河园区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宿羊山大蒜基地创建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抓好科技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等10项为农服务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广,年内引进育苗企业3家,推广粮食良种2个、果蔬品种12个。注重引进培养农技人才,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全年完成涉农培训13.1万人次。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确保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5%。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中型泵站改造、沂河橡胶坝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培育“天源”牌大蒜等10个农产品品牌,年内创建省级名牌产品1个。加快推进10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加强指标监测,确保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进入全省前列。

  强化龙头带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实现大蒜、银杏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重大突破;重点培育清华蒜业、康泰生物等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3个、徐州市级6个。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宿羊山大蒜、港上铁富银杏苗木等10个交易市场。创新经营机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提升诚信草莓等10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农民土地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五、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新活力

  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国试点工作,加强市级行政服务中心、镇级政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服务平台,确保年内网上审批率达到35%以上。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深入推进“网络三政”,设立“书记市长网上直通车”,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加快12家商贸流通企业改制步伐,确保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三年推进计划”。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提升基本药物制度。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改革,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比率,严格非税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完善提升委托代征点建设。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新增银行分支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确保新增贷款30亿元、力争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建成省金融生态达标市。

  创新土地管理经营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力度,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工业项目设计审核,推动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加大闲置厂房嫁接整合力度,盘活盘优存量土地;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推进万顷良田工程,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争创省土地执法模范市。

  六、加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改善民生新合力

  全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人民生活更富裕。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投入,扎实办好四大类50件为民实事,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更大力度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对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加强物价监管,设立4家超市平价直销区,建设5家平价商店和1家平价农贸市场,落实好困难群体价格上涨补贴制度。继续实施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快构建“六大体系”,让人民生活更安心。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确保今年通过省评估验收;扎实推进校舍安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工程,两年内新建30万平方米校舍,今年完成17.9万平方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加快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高度重视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城乡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标准,确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应保尽保;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快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卫生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建设东大医院和新区人民医院,积极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迅速推进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完成省和徐州市下达的任务;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限价房建设;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教师公租房建设。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外资、民资依法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形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建成6家省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完善6家敬老院配套工程,新增床位500张。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生活更舒心。加快推进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创建计划”,确保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馆新馆搬迁和水杉文化馆建设,巩固提升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深入推进文化“三下乡”,积极发展广电事业,加快镇村数字电视整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成全民健身公园、青少年运动广场和行政村健身点建设。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争创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统筹抓好人事、人武、人防、统计、档案、史志、邮政、电信、烟草、盐务、气象、防震减灾、政府法制、民族宗教、台侨事务、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让人民生活更放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强隐患排查,健全完善网格化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开展“三带三民三查”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重视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化解信访积案。深化平安邳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打黑除恶”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法治邳州建设,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确保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到20%。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认真执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深入开展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达小康、开启新征程”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学以资政、依法行政、公平公正、风清气正,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做到崇尚法治、敬畏民意、规范用权、守正清廉。

  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持续开展公务员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继续开展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讲读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不断增强勤学习、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本领。

  注重落实,提升服务水平。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能力。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在矛盾面前敢于碰硬,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风险面前敢于负责,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下大力气改进会风、文风,提倡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多跑项目、多下基层、多解难题。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工作工程化、工程项目化、项目指标化、指标责任化,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

  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把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健全制度,坚持廉洁从政。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切实把廉政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最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事情上,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发展赢得未来,创造赢得辉煌。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人民政府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178万人民,坚持“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大力弘扬昂扬向上的“水杉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全面达小康,开启新征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有关词语说明

  1、“六个注重”:2011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快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2、“三重一大”:指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为民实事工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

  3、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汽车、家电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我国从2010年正式启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4、南水北调国控断面水质5项约束性指标:指国家环保总局对断面水质监测的24项指标中的5项考核指标,即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5、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6、“四个一”:指在徐州市中心镇创建中,修建一条镇区干道、打造一条样板街道、建设一个5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建成一个公共配套设施。

  7、“网络三政”:网络问政、网络理政和网络考政。

  8、“三带三民三查”:这是邳州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即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查村级账务公开、查“三资四化”管理、查惠民政策落实。

  9、“两快两带三先”:今年省人代会期间,罗志军书记在参加徐州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徐州做到“两快两带”,即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落实“三先”要求,即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

  10、“八项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实施的中心工作,即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11、“慰烈工程”:指对散葬烈士进行集中安葬,以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士亲属、教育革命后代。

  12、民生“六大体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即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3、“364”产业:指邳州市确立的板材家具、环保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食品医药、精细冶金、石膏建材、纺织服装、港口物流、电力能源“六个特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14、“工业人才350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培养50名推进新型工业化党政领导人才、50名优秀企业家、50名工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高端人才,每年评选一次。

  15、“清网行动”:2011年公安部组织开展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