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陈楼镇杜村:“文化粮仓”立地头

陈楼镇杜村:“文化粮仓”立地头

2012/04/11 | 58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现在已覆盖了邳州市所有行政村。然而建起了书屋,如何管好、用好,让农民真正能够在书籍的帮助下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呢?陈楼镇杜村就找到了自己的好办法,他们把书屋“搬”到了田间地头,被称为最有特色的农家书屋。

  急农所需

  书屋建到田间地头

  陈楼镇杜村紧靠新城区,总人口3200人,耕地面积2400亩,村里的产业以设施种植为主。杜村最西部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有设施大棚2000多亩。在千亩设施大棚之间,有一个农家小院十分显眼,这就是杜村的农家书屋。按照“按签找书-登记备案-签字确认”的程序,村民就可以借走自己想看的书。

  农户郑云彦是这里的常客,他每个星期都要往农家书屋跑几趟,想多学点东西。如今,利用休息时间到书屋借阅农技资料、上网查看农产品市场行情,已经融入杜村村民的现代生活。然而,两年前,这里却还是另一幅情景。

  2009年,杜村开始建农家书屋,按照统一部署,杜村的农家书屋建在了村支部,离杜村的农业示范园有两公里,书屋配有1500册图书。为切实发挥作用,村里还专门充实了不少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技书。可没想到,来看书的人寥寥无几,这个书屋也险些成了大家的一个笑柄。由于村民忙于农务,根本没有时间来看书,而且,书屋离示范园很远,不少村民都认为去看书不顺路,书屋也就成了一个摆设。

  “地都在湖里,人都在湖里干活,要是能在地头办个农家书屋有多好啊。”不少村民发起了牢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村民的话让村支部书记陆新平听在了耳里,也记在了心里。

  根据农户的需求,杜村两委决定让农家书屋跟着农民走。两个月后,杜村的农家书屋果真就搬到了设施大棚示范园里。2010年底,杜村两委把书屋搬到了示范园后,又配置了书柜、桌椅、报刊架以及音像、电脑等设施。退休干部陆新光和大学生村官、杜村村主任助理周威主动请缨管理农家书屋,全天候为书屋服务。

  以农为本

  服务送到心坎上

  书屋弄好了,可如何让农民过来看书呢?图书管理员首先在书的实用性上下功夫。针对杜村当前的发展情况,他们把用不着的书挑出来,全部换成了科技书,并在各户大棚前安装了“农家报箱”,目前杜村书屋已经有图书2500多册,报刊20多种。

  为了让书屋真正用起来,管理员周威还把农户们在设施种植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请农技专家逐条解答,然后制作成简报,分发给各个种植户。有了针对性的辅导和指点,乡亲们见识到了科技的神奇作用。

  村民郑彦云告诉记者:“刚种草莓时没有经验,草莓得了灰霉病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看了书才知道怎么样防治,也改变了种植条件,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灰霉病治好了。现在,晚上没有事就到书屋来看书、看科技片,和其他人互相交流,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共同商量对策。”

  有了建在大棚边的农家书屋,现在农民学习技术再也不用愁了。渐渐的,农家书屋里的人气开始旺了起来。有时候遇到村民们忙不开的时候,书屋的图书管理员、大学生村官周威还会主动把他们需要的书籍送到大棚里。

  “草莓管理的书籍吗?找一本关于蜜蜂授粉的,再给找一本质量管理的。行,我这就给你送过去。”打来电话的是村民陆苏州,接到电话后,管理员周威开始忙碌起来,挑了几本关于草莓管理的书忙着给陆苏州送了过去。

  富农为要

  书屋助农增识致富

  陆苏州种了18棚草莓,平时非常忙,但一有时间他就要到书屋借书。他不但爱看书,还爱钻研,去年年底他根据书本上学到的技术,为草莓滴喷牛奶和白糖,结果他的牛奶草莓最后竟卖到了30元一斤。

  以往,陆苏州的一棚草莓只能卖到两万元,现在最多竟能卖到四、五万元,他从书本学到的这项草莓种植技术,一季就让他多赚了十多万元。现在,陆苏州认为,搞种植也要相信科学,要大胆地超人一步,要不然他现在也尝不到甜头了。他还打算继续扩种草莓,把“牛奶草莓”这个品种打出去。

  除了能帮助农户们学习实用科技知识、促进增收致富外,农家书屋还为农民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民们晚上的生活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村民晚上没有事情就过来看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教育小孩。

  在杜村的影响下,陈楼镇11个行政村全部设立农家书屋,统一配送1600册图书,并配有电脑等电子阅读设备。陈楼镇还根据农户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让农家书屋这座“文化粮仓”真正发挥作用。

  (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