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曹贵州种地喜忧记

曹贵州种地喜忧记

2012/05/07 | 600

  近年来,在岔河镇桥北村不少农民纷纷回乡,承包土地搞设施种植。去年,该村村民曹贵州也租了10亩地,种起了黄瓜。这个曾对黄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能行吗?今年黄瓜行情看好,他又能顺利依靠种植黄瓜获取财富吗?

  瞄准黄瓜市场

  跨行业“转型”

  近日,记者来到曹贵州的黄瓜种植大棚,细长的黄瓜挂满瓜藤,惹人喜爱。曹贵州告诉记者:“我这一个棚,隔一天就能摘一次,一次能摘600——700斤,高峰的时候一次能达1000多斤。这一个棚产量可达四至五万斤。按平均一块钱一斤计算,也可以收入四、五万块钱。”

  看着满棚的黄瓜,曹贵州十分开心。但说起种植黄瓜的经历,曹贵州至今感慨万分。那么在种植黄瓜的过程中,曹贵州究竟经历了什么?

  曹贵州是岔河镇桥北村村民,多年来一直跑运输,一年能赚四、五万元。2011年6月,曹贵州突然卖掉了赚钱的货车,还四处借钱。他到底要干什么呢?

  原来,曹贵州在跑运输的过程中,发现了种黄瓜很挣钱,而且收入稳定,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如果自己承包三、四个大棚,这样一年少说也能挣十几万元。于是他决定改行种黄瓜。

  2009年,岔河镇政府在新区的一片土地上统一建起了日光温室,并修了路、通了电、安装好了灌溉设备,鼓励农民在这里种蔬菜。2011年,岔河镇桥北村设施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亩,由于设施种植效益高,不少外地人都过来抢租土地种植蔬菜。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让曹贵州看到了机会,一下子承包了3座日光温室。

  “首种”遇挫

  坚持还是放弃?

  种植黄瓜在曹贵州看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无非多出些苦力就能种好。看到别人都施鸡粪,曹贵州也买了鸡粪埋进地里。没几天,曹贵州就把瓜苗种下地,谁想到这个时候偏偏下起了大雨,而且一连下了三天。到了第四天雨终于停了,曹贵州这才敢掀草帘放风,可是这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却发生了:过了午后,有些苗叶塌了,再过2天,苗叶变色,慢慢就死掉了。看着一颗一颗精心栽下的青苗慢慢死掉,曹贵州非常心痛,他赶紧找专家求救。

  专家了解情况后告诉曹贵州,鸡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氨气,由于氨气没有完全挥发出去,就栽上了苗子,浇完水后,湿度大,又遇上了阴雨天,光照不好,致使氨气烧苗子。由于幼苗太小了,没有办法挽救。

  这样的结果,犹如一盆冷水浇到了曹贵州的头上。当初信心满满地放弃运输改种黄瓜,可如今竟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酿成大错。面对空荡荡的棚子,他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曹贵州的情况镇领导看在眼里,于是派技术人员积极为他提供服务,同时鼓励他重新购苗,重新种植。

  从头再来

  终获成功

  领导的鼓励让曹贵州又重新鼓起了勇气,振作起来。在镇里的帮助下,曹贵州很快又买到了苗子,雇人重新栽种。

  有了上一次沉痛的教训,这次曹贵州十分精心。遇到问题就向技术人员请教,平时还经常跟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2个月后,他便成了行家。

  采访中,曹贵州带记者参观他的大棚。可是没有走几步,他就停了下来。他指着一根瓜藤告诉记者:“这棵藤生病了,得了霜霉病。”

  记者疑惑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看这个叶子,正面叶子颜色很好,翻过来一看后边有黄斑,这个是霜霉病的前期症状,打点药,预防就可以了。初步是黄叶子,严重就是有黑斑,容易扩散。”

  发现了问题,曹贵州赶紧想办法解决。曹贵州说,设施种植是一个细心活,马虎不得,管理到位,黄瓜才能长得好。

  通过悉心管理,曹贵州的黄瓜大获丰收。对于销路,他一点都不用愁,因为镇里负责统一销售。眼下,曹贵州的黄瓜已卖了10多万元。看到曹贵州搞设施种植,从品种、技术、采购甚至到销售渠道,政府都统一负责协调,这让不少村民也都纷纷转变了看法,农户种植热情高涨起来。

  目前,桥北村种植基地种植户已发展到了25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为了当地设施种植业更好发展,岔河镇政府投资了500万元,建立了岔河镇高效设施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董莉)

  近年来,不少离开土地的农民,纷纷回归土地,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可喜变化,自然少不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搭台。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农民的思想转变,如今的农民逐渐成为懂技术、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在这种多重推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土地将会给新型农民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