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邳州五彩门笺产销致富 村民贴门笺喜贺新年

邳州五彩门笺产销致富 村民贴门笺喜贺新年

2012/01/19 | 593

  “门笺”又称“门吊子”、“挂门钱”,是一种节庆日挂在门楣上的民间剪纸艺术,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广泛流行。近日在江苏省邳州市韩行村,记者领略了一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当地农民齐做门笺、喜迎新年的别致风景。

  沿着蜿蜒的村中小路,记者来到韩行村一位叫张春年的农户家中,几位妇人正坐在院子中央的一排桌子后面,好像在忙着写东西。记者走上前去,发现桌子上摆放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卡纸,几位妇人用专门的剪裁刀在卡纸上飞快地刻着。伴随着轻快的镂刻声,农户张春年走进向记者解释说:“这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门吊子’,也叫‘挂门钱儿’,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包括山东的南部,江苏的北部,这些地方都兴流行贴这个。”

  李红是制作门笺的妇女之一,她放慢了镂刻速度向记者展示制作过程。通过观察,记者发现,桌上的彩纸,每份五张,共五色:大红、粉红、黄、绿和蓝,画上纹样后,整体镂空。随后,把每张刻好的门笺,外框不动,将内部的纹样相互调换,来实现挖补换色,然后在背面用胶纸粘连即成。五色镂空图案搭配在一起,十分精致。

  面对如此精致的手工艺品,真让人有种想买一副带回家的冲动,张大爷仿佛看穿了记者的心思,他指着桌上花花绿绿的门笺继续说道:“干这个活的大概有多少人呢,光我知道的,从老太太开始,就我们这个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以这个为手工艺。”

  原来,邳州刻制门笺的艺人众多,男女老少都参与门笺的制作与销售。

  记者又问道:“那么过去是如何制作与销售的呢?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吗?”

  张春年说:“过去的工业也不发达,就是在纸上上一点颜色,红的、绿的、黄的……就五种颜色,在那个纸上也用这种办法做,那时候的方法是,各家做出来各家销,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很多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做这个的人就有点减少,减少后我就把他们组织起来。”

  原来,张春年的身份除了农民,还是一位帮助村里乡亲们自产自销各种春联的领头人。

  据张大爷介绍,一般做门笺都是在农闲时间,快到春节了,他把材料买好,村里的妇女们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十月底,他就开始批发销售。一套门笺能卖七毛钱,成本只要一毛两分钱,手工费大概是两毛钱。一天下来,每一位妇人的收入大概在七十元到一百元。每年,张大爷仅靠销售门吊子就能净赚三万块左右。

  听到了张大爷给记者讲解村民们的门笺致富故事,几位妇女一边笑一边又加快了手中的刻刀。

  邳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不仅制作门笺需要很高的技艺,就连贴门笺也很有讲究:“大红二绿黄当央,绯红(粉红)老蓝(紫)在门西旁”。也就是说,在门框上贴门笺时,必须按照红、绿、黄、粉、紫的顺序来贴。为什么把红色的门笺放在第一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右为东,东为上,寓意“紫气东来”,是吉祥之兆。

  门笺上都有一些寓意吉祥的字,比如说福、寿、好等。邳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向记者解释到:“门吊子中间过去是有一种花的图案,像牡丹、荷花一类的图案,过去很少有字,因为过去艺人的识字水平有限,现在随着人的文化水平提高,现在花的图案就被这些字所代替了,这些字都是些代表吉祥的字。”

  当地人之所以喜爱门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笺”字的发音与“钱”很接近,“门笺”又名“门钱”,挂在门楣上预示这一年可以财源滚滚来。这些花花绿绿的门笺排成一排贴在门楣上,给院子增添了喜庆气氛。

  吴悠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