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艾山脚下小康村

艾山脚下小康村

2012/08/07 | 531

  近日,记者在艾山九龙风景区东麓的邳城镇艾山村采访,刚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洁净的水泥公路,道路两侧大片的桃园硕果累累,一排排楼房整齐划一,家前院后高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

  在占地100多亩的工厂化食用菌项目工地上,记者遇到艾山村党支部书记张体康。张书记说:“近年来,我们闯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彰显地域特色的富民之路,到去年底,全村502户村民已有90%以上的户盖起崭新平房或两层小洋楼,农民人均纯收入987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300万元。”张体康介绍说,过去的艾山村上千亩贫瘠的荒山坡地和山脚下600多亩的沙窝窝盐碱地,是艾山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当,被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确定为扶贫重点村。村里通过反复调研讨论,喊响了“艾山人治艾山贫”的口号,绘就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十年再造一个新艾山”的发展蓝图。村里组织全村干群,一人一把洋镐,开路上山,开垦梯田,挖塘蓄水,搬走石块运来泥土,历时4个半月,愣是将茅草不生的千亩荒芜山坡改造成了旱能灌、涝自排的围山梯田。接着,该村又派员去山东沂水、安徽砀山等地学习考察,买来蜜桃、油桃、凯特杏、板栗、石榴等干鲜果苗木,给荒山披上了绿装。当年寸草不生的荒山坡地,如今已变成花繁枝茂硕果累累的“花果山”,亩种植效益在5000元以上。

  张体康陪着我们来到艾山景区,他指着宽阔的水泥路说:“这是我们瞄准艾山4A级风景区这块金字招牌,依托资源优势,放大乡村旅游效应,修通的4.2公里环山公路,我们还沿路新开了5家‘农家乐’饭店,开辟了‘乡村游’、‘自驾游’、‘自采游’等精品线路。每逢节假日和瓜果成熟的季节,每周都要接待一二百名外地游客,上山采摘时令新鲜瓜果,赏山村新景,话民俗风情,品农家饭菜,成为艾山自然风景区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了解,由于该村地处山区,全村时常干旱缺水,围绕解决吃水难、灌溉难问题,村干部带领群众起早贪黑在山上打井找水。1996年春,艾山村第一眼120米深的水井喷涌出清澈山泉。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的水缸、灶台,艾山人像过大年一样纷纷燃鞭炮,昭示着艾山人彻底告别常年饮用高氟污染水的历史。就是这眼深井水,水质经北京、南京有关权威机构检测认定为优质矿泉水。随后用这眼井开发的“洞石山泉”牌矿泉水成为享誉淮海经济区的品牌饮用水,成为艾山人取之不竭的宝贵财源。

  村委会主任张希风告诉记者,艾山有山路九曲十八弯之称,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我们投入150多万元,硬化村内主干道5500米1.5万平方米,修建下水道8000多米,安装路灯60多盏,率先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夜间路灯照明全覆盖”。

  “我们村环境好,空气也新鲜,远山近景使我们天天保持好的心情”,村民张胜勇高兴地告诉记者。从苍山嫁过来的媳妇王丽也笑呵呵地告诉我们:“村里的男人在外打工挣钱,女人在家看孩子种地,你瞧我们这里家家都是自盖的楼房,村里到处是干干净净的,在这里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告别艾山村时,正值暮色降临,孩子们在村道上嬉闹着,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聊着家常,一些从田地里劳作归来的人们在说着一天的乐事,整个村庄充满一派祥和的气氛,同时也展开了一幅老区开发建设的崭新画卷。

  耿万志  谭运海

  艾山村简介

  艾山村坐落在艾山景区东麓,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502户,2050人,1265亩耕地,去年粮食总产40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