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1 | 571
1月30日,国家粮食局印发《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称,中国涵盖粮食购销多个环节、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在配置粮食资源、服务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规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交易稳步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自身优势不能丢
《规划》称,要让粮食收购服务体系更加高效规范、粮食零售供应网络更加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等。“这将为中国粮食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思路。”东方艾格咨询分析师马文峰表示,“但具体到粮食产品,更重要的还是由‘虚’入‘实’,结合各个具体粮食产品的实际。”
以近年来最热的产品大豆为例,曾有数据显示,到2015年,植物油的缺口会从2010年的1600多万吨扩大到2040万吨。
“中国大豆的总体竞争力较弱,不得不依靠南美国家和美国的大豆。”马文峰感慨,“这虽然是老问题,但要改变这样的情况,不仅需要完善市场体系,更要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改变大豆产品的定位,即将其从榨油产品回归到食用产品本身。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经济利益上的牺牲。”
但业内人士认为,想要做上述改变并不容易。因为转基因大豆(比国产大豆产油多5%,效益更高)早已充斥市场,且与利益集团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利益链条。
民资应入市
《规划》提出,“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搞活粮食流通。”
“在鼓励国有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同时,相关部门或许还应该多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市场。”马文峰认为,“一方面,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相较而言,更能透析市场行情;另一方面,在国有粮食企业保障安全的大前提下,也需要民营企业站出来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毕竟,他们确实更具活力。”
在马文峰看来,明确第一步进入市场之后,第二步就是“走出去”,坚持进入国际市场,感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获得了经验之后,不会再以高价购买进口大豆、玉米等产品。
“以大豆为例,2002年到2004年间,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民营企业,甚至是国有大豆加工企业倒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参与其中,感知其中的真实行情和风险,被国际粮商、投行和基金公司们联手‘做局’。”马文峰说。
期货不缺席
目前,国际国内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稳定影响加大,引导粮食企业和农户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迫在眉睫。
一个公开案例是,2003年-2004年初,美国农业部故意称其年度大豆收成不好,彼时又恰逢美国对中国开打纺织品贸易战,为缓和中美间的贸易关系,中国向美国的农产品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但当时的美国大豆期货价高达4300元/吨,而在中国代表团走后一个月,大豆期价就跌至3100元/吨。中方为这笔买卖多花了15亿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粮食市场期、现市场关联性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是目前粮食期货最大的瓶颈。”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监管层和期货交易所注意。2011年末,郑商所就公布了小麦期货合约调整方案。通过修改,普麦合约各项指标相对合理,可避免期现品质指标背离的情况;强麦增加贴水替代交割品,更贴近现货,可使强麦避免出现非理性波动,为两个小麦期货合约同时平稳运行、发挥功能扫除了制度障碍。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小麦合约修改扩大了交割标的范围,降低了交割成本,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逐步促进市场功能正常发挥。
此外,李国祥还提出,在完善现有粮食期货品种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增加粮食期货交易品种,为更多的细分市场提供“避风港”。
(黄烨 张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