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刘庆银:盐碱地上创造鲜切花“神话”

刘庆银:盐碱地上创造鲜切花“神话”

2012/09/06 | 617

  在碾庄镇才庄村,说起创业,人人都会对一个叫刘庆银的人竖起大拇指。在才庄村有一片盐碱地,常年不收庄稼,然而一年前,刘庆银来到这里承包了130亩这样的盐碱地。谁想到,他这一在当地村民看来有些犯傻的举动,竟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

  执着  不惑之年重燃创业梦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323省道碾庄镇才庄村段南侧的一家花卉园里,只见十多个工人正忙着选花。现在花园里一天要出2万枝鲜切菊,一枝鲜切菊按出棚价七至八毛钱算,每天园子里都会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一年前,刘庆银来到这里创业。如今,不但他赚到了钱,为他打工的村民们也都跟着得到了实惠。

  眼前如此热闹的场面却和一年前这里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仅仅一年之前,这片地还是谁提起都会皱眉头的低产盐碱地,那么刘庆银究竟做了什么,让这片低产地迅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呢?

  1968年,刘庆银出生在宿羊山镇宿羊山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梦想着要靠自己的努力,有一天出人头地。初中毕业他就开始贩大蒜赚钱养家。结婚生子后,刘庆银暂时将创业的梦想埋藏在了心里,除了间或做一些小生意贴补家用,他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稳定的生活。

  2008年,刘庆银的儿子和女儿相继考上了大学,这时,已经年过四十的刘庆银决定放手一搏,实现自己心中那份一直放不下的创业梦想。

  经过考察,刘庆银买了一台摊铺机,到外边帮人家修路,一年能挣20多万元。但是3年后,他毅然放弃了这份赚钱的行业,来到了碾庄镇才庄村搞农业。

  2010年,刘庆银从电视上得知,国家对农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每一年都有新的政策在扶持农业发展,当时他就感觉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方向。才庄村有一片土地靠近323省道,离徐州市不到1小时车程,交通便捷,刘庆银决定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来。

  坚持 盐碱地上种植鲜切花

  2011年7月,刘庆银带着这些年积蓄的100万元和借来的100万元,风风火火地承包了村里130亩土地。但是村里人都认为这个外村人干了一件傻事。

  当地人说刘庆银承包的这片地,有盐碱,是要赔本的,但是刘庆银却不以为然。在他承包到土地的两个月后,他拿着土质去检测,才发现果然如老百姓所言,这块地有盐碱,很多农作物不适合栽植。谁想到,面对这样的事实,刘庆银偏偏不信邪,竟放出大话来,他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好东西来。

  野心勃勃的他究竟要做什么呢?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租金租来的130亩土地,竟然放在那里撂荒。当地人都觉得很蹊跷。

  村民看不懂刘庆银到底要干什么,还整天见不到他的踪影。其实,这时刘庆银心里也十分着急。土地虽然早就承包了下来,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还没找到看好的项目,还不知道该种什么。近半年来,他都在外地忙着寻找项目,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

  2011年底,村民发现,刘庆银在承包地里突然忙碌起来,开始动工建棚,而且还是连栋大棚。他这是想干什么呢?原来,刘庆银从一个鲜切花商人那里得知,鲜切菊产量很高,一亩可种3万株,可产6万枝花,一般七、八毛钱一枝,一亩地可收入四、五万元。若出口日本、韩国,价格更高,而且近年来,鲜切菊市场很稳定。这个消息让刘庆银十分兴奋。随后,在考察中他发现当地很少有人种植鲜切菊,市场需求量很大。

  刘庆银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如果种植成功,这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于是,他决定引进鲜切菊种植。

  接下来刘庆银忙活的第一件事便是招兵买马。他托朋友从青岛一家大企业请来了一名叫张茂新的专家做他的技术顾问。可是谁想到,张茂新来到后,看到满地都是草,很荒凉,而且他又听老百姓说,这片地是最孬的一块盐碱地。于是,他在刘庆银承包的地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

  刘庆银知道,对外出口的鲜切菊标准高,若想成功出口日本、韩国,离开了技术专家他办不成这事。张茂新走了之后,刘庆银又去请,一趟不行,他就去请第二趟;两趟不行,他就去请第三趟。结果,三趟过后,张茂新终于答应来做指导。

  坚守  鲜切菊开出“财富果”

  2012年3月,刘庆银把从海南引进的第一批90万株鲜切菊苗栽了下去。3个月后,100多亩鲜切菊开始集中抹蕾。抹蕾是鲜切菊种植中的一道必要工序,通俗的说就是将鲜切菊上多余的花蕾抹掉,从而避免开花过多,影响菊花品质。然而当鲜切菊开始抹蕾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地收大蒜,由于各家各户都忙着收大蒜,刘庆银根本就找不到人过来干活。

  100多亩大棚,需要100多个工人抹蕾,而且这还是个要紧的活。于是刘庆银把人工费从一天30元提高到一天50元,但还是没多少人愿意干。刘庆银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这时,他放假刚回来的三儿子,找来了几个同学到大棚里忙活起来。

  看着儿子带着同学一板一眼地抹蕾,这让刘庆银眼前一亮:暑假在即,为何不找学生过来帮工呢?随即他赶紧向社会公开招收大学生暑期工。一个星期后,刘庆银招来了40多名学生,最终抹蕾工作顺利完成。

  2012年7月初,刘庆银的鲜切菊开始采摘上市。他的第一批花销到北京。市场的反映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八毛钱一枝,还供不应求。

  从7月份到8月中旬,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刘庆银的鲜切菊就买了40多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销售额可达300万元。刘庆银不仅赚到了钱,还为当地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  

  (董莉)

  从当初回乡承包土地创业到种植鲜切菊,这一路上刘庆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选项目、请专家、改良土壤,在他的创业过程中,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分。刘庆银说,创业需要胆识和坚持,但是对于40岁再创业的他,同样需要谨慎和理性。少一点盲从,多一些准备,就能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