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住房纪事

住房纪事

2012/09/20 | 525

  钱海

  农村艰苦的岁月和邳州老家的老房子跟我的记忆是连在一起的。以1992年这一条时空的分水岭为界线,我家在住房问题上创造和改写了一个又一个历史。

  祖父留给父亲的家当除了三间牛棚般底矮破败的草房外,就是一些不值几文的破家什。由于房屋地势低,天阴下雨,房后的污水就会顺着老鼠洞往我家屋里流,父亲只得忙着一瓢一瓢地把水舀出去。到我三岁时,两位叔叔和父亲分了家,三间草房我家分得一间,我们姐弟四人只得和父母亲同居一室。

  家里姊妹多,口粮老不够,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落实,这个老大难问题才得以解决。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红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些理念就像醒酒的汤药把醉醺醺的父亲唤醒。包产到户后,父母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的种子结出了甜蜜的果实,我家彻底摆脱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窘迫生活。家里粮食充足后,母亲养了肥猪,每年卖上几头,渐渐地父母手头变得宽裕了。

  1992年,父亲在村后半山腰批了一块地,盖了五间高高的大瓦房,我家从此告别了“小黑屋子”,一家六口人有了自己的宽敞住处。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2002年,时任生产队长的父亲邀约了几个热血方刚的汉子在村头建了一个砖窑厂,把村里赋闲的青壮年男女吸收进厂打小工。随着砖窑的兴起,村里的麻将扑克摊子不见了,墙跟脚下整天烤黄太阳的人也不见了。全村走出了窘境,焕发出生机,也脱去了“贫困村”的帽子。2009年,腰包鼓起来了的父亲把山上的房子卖了,到村尾批了一块平整的地,盖了二层砖混结构的房子,在院子里打了水井,还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不光吃水方便了,而且洗上了热水澡,父亲被视为村里的能人。

  住的解决了,吃的用的也改善了许多。最先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个“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记得父亲特别爱惜它,生怕磨花外壳,收音机下边垫了一块绒绒的布,上边盖了一块崭新的洗脸毛巾。后来家中买了一台14寸“北京”黑白电视,2002年又换成一台21寸“熊猫”牌彩电,前年又买了台42寸大彩电,现在为满足家中各人的口味——避免争抢频道,家里已拥有了3台彩电。那台小“北京”送人没人要,只有当成古董放在家里。去年,父亲和村里的一伙人邀约到北京游玩了几天,大饱了眼福口福心福,“乡巴佬”进京,为村史添上了光彩的一笔。

  前不久,父亲在住房上又有了新主意,打算把老家所有房子都卖了,资助在邳州市工作的大哥买房,同时自己也买了一套,过罢年就把家从农村搬进城市,完成从农村向城市迁徙的“龙门跳”。我家的变化虽说只是邳州发展进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可作为远离家乡只身他乡的游子,一颗心无时无刻不在为邳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兴奋着、喜悦着、欢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