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治水支书”带民致富

“治水支书”带民致富

2012/10/17 | 542

  “在农村工作要用心、用情;做实、做细。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大地唱响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这是车辐山镇潘楼村党支部书记丁思亮的座右铭。两年的村官生涯中,“85后”村官丁思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排污”小试身手

  潘楼村位于车辐山镇西北部,西临燕子埠镇,多为山丘地。下村任职前,丁思亮就听说村民们有件“烦心事”。原来,由于当地的地势原因,燕子埠镇有家造纸厂的污水经常顺着排水沟流入潘楼村,影响了村民生活。虽然村民多次与厂方协商,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如果处理好这件事,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办件实事,而且还会给村民们留下个好印象。”到村任职后,丁思亮盘算着如何才能协调解决造纸厂的“排污事件”。他先是把想法向车辐山镇领导进行如实汇报,得到了镇领导的支持。随后带领村干部带着大量收集整理好的相关现场证据来到环保部门,由环保部门和镇领导一起多次与厂方面对面地交涉。迫于压力,造纸厂先是被停产整改,后因整改不到位而被取缔。

  “排污事件”的圆满解决,让潘楼村村民拍手称快。丁思亮也因此在村民心中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很多人向这位“85后”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

  “治水”为民解难

  潘楼村属于高亢地块,经常干旱无雨。该村中间有个“死水塘”,与周边区域成盆地形状,地势低洼易存水,村民们每年都会受到积水困扰。

  2011年的一天,丁思亮来到“死水塘”附近,站在村民的楼房上俯视了半天,突然灵机一动来了灵感。他召集村民把想法告诉了大家。丁思亮说:“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的办法,‘死水塘’既然疏通不了,为何不改‘疏’为‘堵’呢。”随后把具体想法说了一遍。

  丁思亮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赞同。村里组织人工机械进行施工,在四周外围挖一道普通环形排水沟,并且又从环形沟上新挖一排水沟把“死水塘”的外来水源堵住了,同时巧妙利用地势走势把积水引流至村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蓄水,丁思亮还带领由十几个老党员组成的志愿者,连续多天对河底进行清淤,很快“死水塘”变成了清澈的“活水沟”,积水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为了解决全村的用水问题,丁思亮带领村组干部开展了一系列“治水工程”。全村先后打4眼大口井,21眼抗旱井,疏通了多条村内外的闲置河道,有效改善了村民们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从此,村民们高兴地戏称丁思亮为“治水支书”。

  “致富”身先士卒

  “带领村民致富,发展农业是必由之路。”在农村工作实践中,科班出身的丁思亮坚信这一点。2011年,在解决全村水利灌溉的基础上,丁思亮在全村率先创办了大规模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示范园。

  丁思亮说:“刚开始村民们因为不懂技术不敢干,我们就从服务农户出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困难。大棚以种植黄瓜、茄子等蔬菜为主,产品主要通过经纪人销售到周边城市,每个大棚年收入达6万元左右,带动了村民种植蔬菜大棚热情,使一部分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

  丁思亮还利用所学的生物技术专业,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种植养植业,想方设法为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积极为村民协调办理创业贷款。今年一季度,全村新增林下养殖400亩,新增蔬菜大棚70个,先后维修电站1座,开挖河道1.2公里,新修水泥渠4公里,铺设村水泥路1.75公里,改厕430户,清淤沟渠达5.6公里,整理田间路达5.4公里,村庄新挖排水沟1.2公里,为没有硬化的路面铺洒石渣1800多吨。

  “治水支书”丁思亮的努力没有白费,村民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2011年,丁思亮荣获了邳州市“五星级党支部书记”和“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李玉岩 彭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