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艾山村的变迁

艾山村的变迁

2012/11/29 | 505

从1992年至今,邳州撤县建市20年,邳州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日益丰裕。近日,记者前往邳城镇艾山村采访时,就深深感受到艾山村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开山种树   贫穷小村初现新貌

艾山村位于邳城镇北部,因境内有艾山而得名。村内现有人口2300人,515户,900亩耕地,300亩山林。人均收入一万多元,是邳北较为殷实的村子。

然而在20年前,艾山村却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那时,村里人均土地不到6分口粮田,靠地吃饭的农民平均年收入还不到500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起艾山村的变化,村民们都会提到一个人:他们的村支书张体康。

从1984年开始,张体康就一直在艾山村担任村支书。由于村子紧挨着艾山,耕地比较少。1992年,他响应上级号召,带领村民上山开荒种树。但是由于当时是集体栽植,缺乏管理,种了两年,山坡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

这样的情况是张体康和村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村两委研究后决定,把荒山承包给个人,谁管理谁受益。可村民们认为,艾山山高无水,连草都难长,种植树木很难成活,因此一直无人响应。

村民们的顾虑并没有打消张体康开荒种树的决心,村两委随后又宣布了一个新政策——免去义务工。张体康说,那时候流行集体务工,村里人每年冬天都要忙着挖河,他觉着,与其出去务工挖河还不如回来开山,于是和村干部们商量,决定免去七年义务工,让村民上山开荒。

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政策让艾山村村民张允青和其他5个农户立刻来了兴趣。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上山开荒。

于是,张允青每天都把山上的石头挑下去,再从山下运土上山,整理出一块土,就栽植上一棵桃树,俨然有些“愚公移山”的味道。

就这样用了四年时间,在80亩荒山上,六个开荒者一共种下了4000棵桃树。到了2001年,艾山上的一亩桃树能卖上七八千元。艾山村的村民们见开荒种树效益不错,纷纷拿起铁叉、铁锹、锤子上了山。现在,艾山桃林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亩,而张允青承包的10亩桃树林,仅一年就可收入七八万元。

发展工业  村办企业欣欣向荣

在带领村民上山开荒种树的同时,张体康并没有忘记发展村里的工业。艾山窑厂是村里的第一个工业厂矿,在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它给艾山村带来了80万元的利润。

1995年,艾山村投资50万元在艾山脚下建窑厂,其中20多万元是市内各大单位资助的。余下的20多万元缺口,张体康向村民集资填补。他承诺,三年之内,连本带息一并归还给大家。

各路资金一到位,艾山窑厂很快就建设起来。然而1997年正式投产后,到年底一结账,只有3万元的盈余。照这样发展下去,三年还钱的计划就要落空了,张体康感到身上的压力陡然增大。思前想后,张体康决定在照常管理日常村务的同时,亲自负责窑厂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

因为生产出来的砖质量好,得到了徐州市级专家的认证,慢慢地就打开了市场,艾山窑厂的销量开始直线攀升。到1999年,艾山窑厂一年产值140万元,债务也如期还清。那两年,艾山窑厂的发展势头十分红火,附近村民都争相到窑厂上班,可到了2001年以后,张体康却发现,窑厂的工人大量流失了。

原来许多工人发现新兴的板材厂、水厂工作相对轻松,类似这样的民办企业艾山村周围有好几个,大部分工人转向了这些企业。于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窑厂逐渐成为“昨日黄花”。到了2007年开发艾山风景区时,窑厂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各类民办企业的兴起,让张体康很快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愈发地活跃,艾山村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于是,他悄然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走家串户去发动有条件的群众大胆创业。

村民吕广布常年在外地贩青菜,手里的钱攒了不少,但是由于经常不在家,老人和孩子都没法照顾。张体康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找到了吕广布。在张体康的号召下,吕广布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建起了板材厂。

第一年投产,吕广布就赚了3万元,比在外东奔西跑贩青菜还多赚一万元。有了吕广布这个榜样,很快,从村里出去的“能人”,都纷纷回来创办工厂。租地、办证、缴税,张体康和这些新老板们一块儿忙得不亦乐乎。

新时期的艾山村村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截止到2011年底,全村一共有9家板材厂,2家水厂,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再辟蹊径  种植银杏发家致富

艾山村人富起来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不过,村民们却说,艾山人富裕,不仅是因为村里工厂企业多,更多的是因为张书记当年坚持让大伙种上了银杏。

在艾山村800亩耕地上面,几乎是清一色的银杏树。1994年,张体康号召村民种植银杏,党员干部带头示范。那一年村里发展了100亩银杏。连张体康都没有想到,就是这100亩银杏树,后来竟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当时,银杏果的市场价格是七元钱一斤,小小一袋就能卖到近百元。高额的收入,掀起了村民种植银杏的热潮。1997年,艾山村发展银杏面积达到了700多亩,一亩银杏树仅银杏叶就卖上七八千元。然而,四年后银杏叶价格直线下跌,一股砍银杏树种杨树的势头在村里愈演愈烈。

杨树比银杏长得快,一旦栽杨树,银杏必将受到影响。那么,是要继续发展银杏还是另起炉灶呢?张体康与村两委一班人反复讨论之后,决定守住银杏。在村两委的坚持下,村民们慢慢熬过了低谷期,银杏的行情终于又好了起来。现在,艾山村人的银杏树,一户少则值40万元,多则达200万元。

如今,在艾山村里,随处可见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漂亮别致的农家小楼,生机盎然的绿地花坛,艾山人富裕起来了,人们也越来越享受生活的美好。

董莉 田福彰

艾山村的20年,是追求富裕的20年。每每遇到重要关口,艾山村两委、村支书都会站出来,充当引路人,带领村民不断探索致富新路子,终于让老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