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9 | 596
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一批批莘莘学子背着行囊,怀揣着梦想,从校园踏入广袤的田野,自此成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基层的“村官”。在戴圩镇王场村就有这样一位执着于梦想的村官,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风采。
“门外汉”从零开始
积累农村工作经验
早就听说戴圩镇王场村有一位当“牛倌”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自己养牛成功,还成了带领当地村民致富的“领头雁”。近日,记者来到戴圩镇王场村的隆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了这位大学生村官——佟萌。
在合作社的养牛场里,记者刚巧赶上合作社正在卖牛,佟萌正张罗着把长成的牛赶上货车。
“这些牛是我们合作社在8月份的时候,以每公斤21块钱买来的,养殖了两个多月,价格就涨到了24块钱,平均一头牛就能赚4000块。”佟萌见到记者高兴地说着。
隆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王场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养牛合作社。有了合作社后,当地的养牛事业走上了正轨,而这个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立,养牛户们都说多亏了“佟村官”。
记者了解到,2009年,大学毕业的佟萌带着一身稚嫩来到戴圩镇王场村当了一名村官。因为刚刚踏出校园接触社会,这个年轻人一开始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佟萌深深知道,当了村官就得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做事,于是,他几乎每天进行走访了解村情,开展实际工作时,农业技术不懂就学,经验不足就多实践积累,许多事情亲力亲为带头去做。一年之后,他由一名城里来的大学毕业生蜕变成一位扎根农村的村官。
小村官嗅出养牛商机
变身“牛倌”
2011年6月的一天,佟萌又像往常一样去下队,当路过杜家村时,被路边一群散养的肉牛吸引了。他赶忙停车去看个究竟,没想到这一看,竟然让他发现了一个意外的商机。放牛的老大爷告诉他,这些肉牛一头就能卖到上万元,而且通过散养放养的形式,养殖上基本上不要多少成本。这让佟萌十分振奋。
在随后的市场调查中,佟萌发现国内一些高档的肉牛在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地十分畅销,市场潜力大。佟萌决定进军养牛业。两个月后,他和三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投资了46万元,从内蒙古买来20头健康结实的小牛犊,拉到由废弃板材厂改造而成的简陋养殖场,开始了从“村官”向“牛倌”的又一次转变。然而刚一开始,四人中干劲最大的佟萌就首先感到了吃力。
喂养这些牛,每天需要大量的饲料,每次饲料运来之后,大伙就去扛包,从来没干过重活的佟萌扛了几袋手臂就酸了。
为了不让合伙人以为自己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学生,每次送饲料来,佟萌都抢在最前面,咬紧牙关坚持去扛。两个星期之后,80斤一袋的饲料,他从起初只能扛三五袋,现在一口气能扛几十袋。
仅仅两个星期,佟萌就适应了以前从没做过的高强度劳动。更让大伙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对养牛的技术也是如数家珍。
好学习爱钻研的佟萌,很快就成了大伙的主心骨。在佟萌的指导下,600斤的小牛犊,四个月时间,长到了1500斤。到了2012年2月肉牛出栏的时候,不但全部收回成本,还赚了近10万元。
“领头雁”卯足力气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初试牛刀就获得成功,佟萌的干劲更大了,他决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这时,村里的几个养牛户得知佟萌的牛长得又快又好,便找到了佟萌,提出要和他一起养牛。他们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有技术,会管理,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养好牛。这时,佟萌开始酝酿一个新的计划: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了这个目标,佟萌不辞辛苦地奔走在王场村田间地头,与养牛户分析市场,“游说”养殖散户入社。在佟萌的极力争取下,全村80多个养牛散户加入了合作社。2012年4月,邳州市隆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紧接着便投资1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养殖场。自此,肉牛也从“棚户区”住进了“别墅”。在这里,每一头牛都得到了精心的照顾和科学的喂养。养殖场里的牛个个变得膘肥体壮,平均一头牛就可以增收两三千元。
看到养牛带来的经济效益,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附近几个村子的100多个养牛户都纷纷加入了合作社。佟萌算了一笔账,到今年年底,合作社可以出栏肉牛600头,预计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平均每人就能增收7000余元。
董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理想、甘于奉献的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要想做好农村工作,就要真正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用心去了解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进而用最有效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