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4 | 678
龙年春节,邳州市车辐山镇红光村29岁青年衡威,一口气接了10多个订单,30多条手工制作的“龙”销售一空,“大年初一都没闲着,活太多,赶不出来。”这是衡威和弟弟成立龙狮工艺品厂的第三个年头,产品由衡威制作,弟弟则凭借所学知识,建立网上销售渠道。
昨日,记者到衡威家中,目睹栩栩如生的“龙”手工制作过程。师从非遗传承人
29岁的衡威高中毕业后,和村里同龄人一起外出打工,“没有一门手艺,工作不好找,经常换工作。”衡威说。2008年,刚结婚不久的他,接到在苏州工作的弟弟衡思疆的电话,问他想不想学制作龙狮,几天后,衡威背着行囊去了苏州太仓。
衡思疆2007年从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在苏州工作时认识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仇国良。仇国良年过七旬,是“龙狮之乡”太仓制作龙狮的代表人物,“他想让我当他徒弟,但我对手工艺没多少兴趣,就推荐了我哥哥。”目前,定居南京的衡思疆告诉记者。
自2008年底至2009年底,衡威跟着仇国良学了1年手艺,“仇老师十分严厉,学的过程中没少挨训。”少言寡语的衡威学得特别仔细。
去年销龙百余条
2009年底,衡威学成归来,而弟弟早已经做好了创业的准备——建立一家经营网站。衡威
则忙着注册公司及配备制作龙狮的各种材料,他的爱人成了他的帮手,专门负责缝制。
2010年春节,衡威接到了第一个订单,安徽某部队从他这里订购2条黄龙。当年春节期间,他共卖出10多条龙和16头狮子,订单都来自弟弟的网站。“一开始打不开销路,很多顾客还不知道。”衡威总结道。但到了2011年,他的工厂订单大幅增长,“一年卖出100多条龙和近150头狮子,顾客遍布全国各地,远至黑龙江,近到徐州本地,春节的一个月卖出去30多条龙,现在有单都不敢接,因为备的材料都用完了。”
购买衡威制作的龙狮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价格每条1000多元。2011年,衡威收益不错,毛利润10多万元。
5小时制作一龙头
手工龙的制作极复杂,需要100多道工序,其中最耗时费力的是制作龙头。“所有料备齐,一天能做2个龙头,材料包括鳞片、骨架、龙布、牙齿、眼睛、胡须、眉毛、龙角、龙珠、龙舌等。每一种配料都需要2到3个工序才能完成。”衡威从上午10点开始制作龙头,直到下午3点才告完工。
龙身的制作主要由衡威爱人负责,龙身长16米,需要沿着龙身缝制11道线,且要基本保持直线,以防龙身变形。龙身完成后,用竹子制作成60多个直径33厘米的圆圈,用来支撑龙身。龙尾则用竹子制成框架,外层裹上龙皮,粘上鳞片。龙头、龙身、龙尾相连,整条龙才算完工。
相较于龙,狮子的制作要简单得多。狮子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形象夸张,北狮威猛,制作时主要精力花费在狮头上。闲暇时候,衡威还会制作一些微型狮头龙头,以及大头娃娃、灯笼等工艺品,因为订单少,“基本上都用来练手艺了”。
恢复舞龙舞狮传统
今年春节期间火爆的生意,让衡威兄弟二人产生扩大经营的想法,“我们打算建个厂房,带几名骨干工人,扩大生产规模。”衡威说,弟弟虽然定居南京,但仍负责网上销售。
兄弟俩有个更宏伟的计划,是致力于恢复当地舞龙舞狮的传统。他们的父亲衡敦壮,是车辐山镇文化站站长。他告诉记者,10多年以前,当地每个村都有一个舞龙舞狮队,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天天在村里表演。但近年来,这些队伍基本上消失了。“这两年准备在村里建两个舞龙舞狮队,成功了就可向其他村推广。”
骆耀明 转自2012年2月10日
《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