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热心肠的“茄子大王”

热心肠的“茄子大王”

2013/10/18 | 653

——记碾庄镇宗庙村委会文书陈超

在碾庄镇宗庙村,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当兵时是个好战士,生活中是个热心人,如今他是全村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他不仅率先脱贫致富,还带出了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茄子大王”。他就是宗庙村委会文书陈超。

近日,记者来到宗庙村长茄基地,看到绵延200多米的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淡蓝色的塑料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十位村民正在忙着搭建新大棚,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陈超和村里的种植户们一起迎来了茄子的又一年大丰收。在基地东南角一个正在建设中的钢架大棚里,记者找到了陈超。他正在向大棚种植户介绍种植技术,陈超告诉我们:“我退伍后,种植了5年多茄子,手里的大棚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2个。今年村里又新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新发展50多户村民种植大棚,我们正在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呢。”

宗庙村位于邳州市的最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这里的农民思想比较守旧,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生。2008年,该村党支部转变种植观念,搞高效农业,号召党员带头搞日光温室,当年7月,宗庙村流转了30亩土地,计划先上一批大棚作为试点。然而祖祖辈辈靠传统方法种植庄稼的村民很难接受这种新事物,再加上一个棚需要5到6万元的前期投资,一时之间竟没有一人响应。当时,陈超通过调查、走访,首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转让了自己正在经营的小型板材厂,第一个报了名。不仅如此,他还协助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同意建棚的人总算达到了11个。为了种好茄子,他自费走访蔬菜专家,购买科技书籍,潜心钻研茄子栽培技术,3个多月以后,宗庙村的第一茬大棚茄子成熟了,这一季,陈超的一棚茄子挣了3万多元,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随后,他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茄子的生产技术,种出来的茄子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陈超也由此成了宗庙村公认的种茄专家。谁家茄子出毛病,不论刮风下雨,他随叫随到,他还经常放下自家的农活,走棚串户,上门“传经送宝”。

种植户王玉芳和陈超是邻居,他告诉记者:“俺以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顶多能挣三四万块钱。两年前的春节,俺回家看到陈超种植大棚很赚钱,就回家跟陈超学起了种植茄子,当年的收入就翻了一番。在家门口赚钱比在外地还多,多好啊。”村党支部书记张自强告诉记者:“宗庙村现在长茄种植已经发展到500亩,170个大棚,全村纯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这和陈超的带头发展致富是分不开的。”

在宗庙村老百姓的眼里,陈超不仅是致富的带头人,更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村里谁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去找他。村民耿庆丰说:“俺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孙子孙女在家生活,老伴和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负担很重,多亏了陈超经常帮助。这不刚开学,陈超又给两个孩子送来了新书包。”

陈超的热心肠并不仅仅在乡邻,只要哪里需要帮助,他总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四川汶川地震后,他一次性捐款2000元;今年四川地震、黑龙江水灾,他也在第一时间捐了款。采访中,陈超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帮助别人是幸福的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全村人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眼下,新棚搭建和旧棚整地的工作正在宗庙村长茄基地里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中。不久,这片土地上将洒下一批新的种子,来年,相信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  耿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