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4 | 595
邳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跨越
【本报讯】春节临近,新河镇农业设施示范园内人声鼎沸、车来车往。嫩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一筐筐色泽艳丽的果蔬映入眼帘。称重,扎捆,装箱,上车,一大群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豆角一块八一斤,共18600斤”,“茄子一块九一斤,共18900斤”……村民朴实的脸庞上荡漾着收获的喜悦。
百业农为首。近年来,邳州市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力实施“百项工程”,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努力夯实基层基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如今踏入邳州市田间,隔不多远就有一片片的日光大棚。那里种植的或是反季节蔬菜,或是时令草莓……每个大棚里都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这些“生态庄园”是邳州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防灾抗灾能力,2013年,投入10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43项,沂河橡胶坝主体建成;大力推进新河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程完成后可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175.5亩,新增耕地465.2亩。严守17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粮食总产16.4亿斤,单产436.5公斤,实现“十连丰”;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机械化,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7%。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打造邳北、邳南、环城三条设施园艺走廊,去年设施农业新增10.5万亩,建成万亩设施园区10个、千亩日光温室13个、工厂化食用菌基地6个,总面积达到37.6万亩,燕子埠等高亢山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做法得到省市肯定,港上万亩草莓基地荣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林下养殖新增10.3万亩,总面积达到38万亩,山林养殖获批为省特色产业基地;将黄墩湖滞洪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建成了以2.5万亩优质果蔬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的十大扶贫产业园,有效带动了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增收。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获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23家、县级132家。建成宿羊山大蒜、碾庄大蒜和八路鲜切花3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宿羊山大蒜生产基地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家庭农场526家,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0.1万亩,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900多家,带动农户45万户。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抓好镇区100项重点工程和100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两个100工程”,严格土地招拍挂,加大城镇建设连片开发力度,官湖、碾庄、铁富创建成徐州市中心镇,宿羊山列入徐州市中心镇创建镇;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完成370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5个村创建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港上前湖村被评为江苏省最美乡村;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全市创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4个、徐州市级新农村示范村74个。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创新实施“四权”建设,实现“四权”建设全覆盖。全市490个村(居)共召开村民代表会议4300多次,累计议定事项1.6万多项;优化班子整体结构,大力培养“双强”型带头人,全市490个村(居)党组织换届选举一次成功,圆满完成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四有一责”建设。通过开发现代农业项目、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等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村“八室两超市一广场”。33个村被评为徐州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示范村,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郭修彤)
【记者感言】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依托现代农业带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邳州已然走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好的生活保障、更高的生活品质在等着邳州百姓去见证、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