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5 | 632
【本报讯】位于宿羊山镇的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大蒜资源,深化与高校科研合作,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记者在绿之野无菌化生产车间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通过发酵技术生产的黑蒜包装入箱,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谁能想到,早在7年前,该企业还只是宿羊山镇从事大蒜贸易的小企业之一。从2007年开始,该企业积极联系国内医学院所、高校,寻求合作,最终与南京工业大学达成合作,成立五个研发团队进行大蒜产品的深度研发。
一颗大蒜的原料成本只有几毛钱,而加工出来的黑蒜可以卖到十几元钱,这样身价就增加了几十倍。目前,该公司大蒜产品研发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已经达到几十项,其中包括银杏和其他的药性植物在内。
黑蒜系列产品的研发成功,让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随后,中国农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十几所高校相继与该企业达成合作,助推大蒜、银杏等农产品的科技研发。在此基础上,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年底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