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 1,349
提起养蜂,在不少人看来,与花为伴,常食蜂蜜,是一个甜蜜的事业。官湖镇石坝村汤继超家祖祖辈辈都养蜂,可是到了汤继超这里,他不打算让闺女汤晴再养蜂了。谁想到,女儿却铁了心要养蜂。为此,家里还发生了一场争执。那么,汤晴为什么坚持要养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养蜂人的生活。
学成归来 执意养蜂
这天一大早,就有人上门来汤家的蜂场买蜂蜜,然而客人刚走进蜂场,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蜜蜂蛰我了。”客人捂着脸喊疼,“痛,麻溜溜的,肿包了。”
记者发现,与附近超市的蜂蜜相比,这里的蜂蜜并不便宜。那么这些人为何要赶几十里路,还冒着被蛰的风险花高价来买蜂蜜呢?这里的蜂蜜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蜂蜜真,没有假。”客人顿了一下,指着在一旁忙活装蜂蜜的女孩补充道,“小汤做生意和气,我们都乐意来她这里。”
小汤叫汤晴,今年25岁,别看她年龄小,却是这家蜂场的顶梁柱。汤晴搞蜜蜂养殖和蜂产品销售,仅有一年时间。但现在,她的蜂产品在当地名声最响,她也成为了邳州市数一数二的蜜蜂养殖大户。汤晴为什么要养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她如何闯出自己路子的呢?
在上大学时,汤晴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学生。当别的同学都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时,汤晴却已经开始了她的创业实习,她发过宣传单,当过家教,还摆过地摊卖服装。
2012年,汤晴大学毕业,没有找工作,她向父母提出要回家养蜂。这个消息,让家里人顿时炸开了锅。“养蜂这个行业被别人看不起,打比方说,就跟要饭的不带碗一样。”父亲汤继超斩钉截铁地说,“我养蜂,就一定不要下一代养蜂。”
甜蜜背后 饱含辛酸
汤继超家是养蜂世家,从汤继超曾祖父就开始养蜂,但是手艺传到汤继超这里,他不想再传下去。收入低不说,养蜂终日在外飘泊,风餐露宿,十分辛苦,汤继超不想让孩子再遭受这个罪。
养蜂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汤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照片。这些照片是汤继超外出放蜂时拍下的。“没有菜吃,我们就在山上采集野菜,野蘑菇。渴了就喝山里的泉水。”汤晴指着一张照片津津乐道地介绍。
尽管汤晴说这番话十分轻松,但是这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心酸。养蜂就要追花迁徙,常年顾不到家。
“有从南向北赶花期,也有从北向南赶花期。比如,元月份我们要到云南赶油菜花,到3月份就到湖北,接下来还要去江苏。你要四处奔波,四处追花赶蜜。”汤继超说,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花期一过就立刻迁徙到下一个花期地,直到10月份,才能来家待上一两个月。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30年了。
常年在外放蜂,没法照顾到老人和孩子,这也是父母最不想让汤晴养蜂的原因。因为父母养蜂,汤晴小时,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养蜂人家的小孩都是这样吧。不说这个话题吧?”寥寥数语,汤晴红了眼眶。
汤继超向我们讲述了一次回家的经历,“小孩不能看我脸,因为一看我,她就流泪,我也不能看她的脸,因为我一看她的脸,我也流泪。”那时,汤继超每次回家都要这样嘱咐汤晴,“你一定要上好学,不要像我这样养蜂,你不养蜂,下一代就不会受这个苦。”
那时,从小就被迫一个人生活的小汤晴,看到别的小孩都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她不想让父母外出养蜂。谁想到,长大后,汤晴对养蜂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铁了心要养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汤晴要养蜂可不是一时冲动,在上大学时,她就对蜂产品的市场及前景做了充分调查。“现在越来越多人注重保健,蜂产品是真正的绿色纯保健,认识它的人也越来越多。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十分看好这一行。”在汤晴的心里,她还默默立了一个誓言,那就是把这个祖传事业,继续传下去,继续做大。
千里追花 偏逢挑战
2012年7月,汤晴和父母带上200多箱蜂,一路北上,颠簸3000多里路,来到了盛开椴树花的吉林省长白山。
看到满山遍野,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椴树花,汤晴知道这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汤晴和家人找了一片地势平坦的低洼地把蜂箱摆放好,只等着蜜蜂采蜜了。
然而摆放好蜂箱的第三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这让汤晴顿时着急起来。放蜂最怕下雨,雨水会冲走花粉、花蜜,这样一来,也就无蜜可采。
雨越下越大。到了傍晚,有着多年放蜂经验的汤继超,让家人连夜装箱转场。“倾盆大雨直倒下来,浑身湿透了,不过也顾及不到这事了,只顾着一个劲地抢蜂箱。”汤晴说,情况危急,水一旦从山上下来,人、蜂场全部会被大水冲走。汤继超补充道,“一旦从山上下来大水,我们就爬树上躲躲。”
一直到深夜,汤晴和父母还在争分夺秒地装箱。幸运的是,蜂箱刚刚装上车,大水就漫过了原先放蜂箱的地方。“最后一箱蜂刚刚搬上车,水跟着上来了,帐篷、我们做饭的家伙都冲走了。不过感觉还是挺幸运的,毕竟蜂箱抢出来了。”汤晴笑着说。
本报记者 董莉
记者感言
养蜂吃不好,住不好,还十分危险。汤晴第一次外出追花采蜜,就遇上大雨,险些危及生命。经历了长白山放蜂的遭遇,汤继超认为,汤晴知道了养蜂的艰难,就会打消养蜂的念头了。那么,汤晴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汤晴养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