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 917
蓝天没有路,苍鹰依旧在飞,因为搏击长空是苍鹰的快乐;沙漠没有路,驼铃依旧在响,因为沙漠之旅是骆驼的快乐;人生短暂,爱心永驻,因为付出之后的欣慰便是为人的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热爱生命,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快乐将永伴其身。邳城镇百户村姬景宪老人就是这样的人。
姬景宪老人今年80岁高龄。旧时,地主出身且有海外关系,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师,受过不公平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过村干部,曾任邳州市政协委员。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人把别人家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做,不光做常人能够理解的小事、好事,有时候,他还做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大事,他的事迹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忧困者的贴心人
多年来,姬景宪老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只要看到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跑前跑后,毫不犹豫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其中,残疾人、五保户包括在内。
2005年,本村五保户姬怀春不幸得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料。姬景宪老人当年已过70高龄,却毅然承担了这一重任:打水、送饭、端屎、倒尿、洗衣服、晒被子。天热了,帮助洗澡擦身子;感冒了,拉去上医院。就这样坚持了3年8个月,直到姬怀春老人去世。
2011年6月,五保户姬景举患病后,先后在邳州、徐州等地住院6个月,直至弥留之际,都是由时年77岁的姬景宪老人陪伴服侍。其实,姬景宪老人乐于助人的事迹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由于长年在沈阳做生意,老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本村村民姬付元、马全德,甚至宿羊山镇刘山村村民仲文月一度成为他的帮扶对象。
特殊人群的搭桥人
帮助他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直接捐钱,也可以借助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农村,一些特殊人群由于没有文化,有困难本应得到合理的解决,但却不知找谁,应该怎么办,姬景宪老人主动当起了特殊人群的搭桥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台政策的调整,去台人员大都和家人通了信,但由于时间的漫长、人事的变化以及地名的变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难以团圆。姬景宪老人便通过其三哥在台的特殊关系,骑着自行车深入乡村多次调查、询问、核对,先后帮助邳城镇东林子村姚凤岩,泇口村杨景百、白云谷、郭凤宜,铁富镇于家村于舜,宿羊山镇梁龙志,戴庄镇戴秀芬、戴应争,山东台儿庄贺水慕等和家人取得了联系,许多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燕子埠镇棠梨埠村抗美援朝时期的残废军人朱明友,因早年患精神病将所有退伍证件丢光,无法得到国家应有的照顾。姬景宪老人得知后,自愿往返于邳州市民政局和朱明友家数十次,终于从堆积如山的档案里,找到了朱明友的名字,并帮助其办理了优抚手续。此外,船民马全德,赵墩镇胡家村姬传贤,邹庄镇邹学利等也受到过姬景宪老人这样或那样的帮助。
桥路的维护人
如果说生命是一幅没有上色的画,那么爱就是手中的调色盘,可以让这幅画不再平凡,让生命因爱而更精彩。“这条路终于平坦了,实在太好了!”今年元旦前的一天,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戴圩镇楚埠村周场翻水站西的路变了,平坦且安全。
该路面长200米,北高南低,呈30度斜面,过去翻车伤人事故频频发生。赵墩镇滩上村一收玉米农民翻车砸断了胳膊;宿羊山镇村民仲文月路过此路翻车砸断了大腿。尽管路险事故多发,但这里比走大路要近20余里。此路也是邳城镇泇口人去戴圩、官湖及市区的必经之路。姬景宪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11月底,老人自带工具、干粮和茶水,赶往离家10余里的路段,开始了他的修路计划。铲土填石、斩断树根,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该路段终于“完工”。像这样的路,近年来,姬景宪老人义务修补了100余里,土石方达90余立方米。
伸出援助之手,并不期待回报。在农村,邻里之间、干群之间,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老人的身影。温和、耐心的心境,热情、友善的心态,真诚、真挚的善举,贯穿着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快乐的事,自然就显得年轻了,我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一直到我做不动了为止。”姬景宪老人这样说。
本报记者 徐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