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 595
开栏的话
百川汇流,力量在溪;高山巍峨,全在尘土。百姓增收致富,和谐社会构建,其核心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上去。去年以来,全市各村紧紧围绕大蒜、林业、观光农业“三大提升工程”和设施园艺、林下养殖、优质商品猪“三大扩面工程”,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勇猛精进2014·来自全市现代农业十佳村的报道”专栏,集中报道现代农业十佳村的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开创邳州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邳城镇城西村的远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只见一排排果蔬大棚颇为壮观,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大棚内春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棚内的茄子、芹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忙着招呼工人装车的种植大户黄永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仅仅在反季节销售时,每棚蔬菜每年给他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
来自山东省兰陵县63岁的技术员李茂勤正在棚内指导两个工人对茄子进行打梢,他告诉记者:“我以前在老家做的就是果蔬技术,自从去年11月份,种植大户聘我来做大棚技术指导,每月发我4500元,一年下来能赚到近6万块钱,工作轻松,比在家里还强。”
现代农业精彩演绎“土生金”。棚室经济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鼓足了村民的腰包,同时还解决了当地更多的百姓就业。正在大棚里采摘茄子的村民甄思侠,一边忙着采摘茄子,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对象在外打工,一年也能赚5万多元,俺把土地承包给大户,不仅能拿到租金,平时还能来这干点活,打打梢、拔拔草、摘送茄子,一天下来能赚四五十块钱。天天有活,不闲着也不累,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小孩。”
像黄永这样红红火火的蔬菜大棚生意只是城西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城西村,像黄永这样的“大户”还有很多,任士保也算其中之一,他从事这一行业已有五年。任士保告诉记者,村里为了鼓励承包,头年给予免地租,减轻了第一年的资金压力,从2009年至今,他承包了近900亩地。他说:“目前主要种植葡萄和桃树,套种西瓜,预计每亩纯利润能达到1万多元。我们富起来了不叫富,还要带动小户一同富起来。”
城西村以增收、富民为宗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开启了增收致富的大门。“我们村从2009年开始发展果蔬大棚,从最初的500亩,用五年的时间,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亩。”城西村村支书王登民告诉记者。为了让种植户用苗、买苗更加便捷,目前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1.3万平方米的勤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温室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其中育苗室6500平方米,过渡育苗室6500平方米,主要用于北美海棠、罗汉松、高原之火、红紫薇等名贵花木育苗及蔬菜育苗。建成后,预计亩经济效益在5万元左右。同时还将拉动周边200多户发展花木园艺及大棚蔬菜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城西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得到了市委邳州市政府的认可,今年被评为“现代农业十佳村”。谈及未来规划,王登民告诉记者:“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做法,加强管理,在扶持百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重点在科学管理、技术培训、品种改良方面再投入,全力打造农民增收致富‘黄金链’”。
本报记者 郭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