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 657
一位普通农民的葬礼,有近千名干部群众前往送别。他,为啥能赢得村民爱戴?
“今天是咱村好人周德云遗体火化的日子,咱再送老周一程吧!”2月18日,四户镇王庄村村民冒着凌冽的寒风,自发涌入村民周德云的家,向周德云的遗体告别。出殡的当天,闻讯自发赶来送别的镇、村干部及周边村民有近千人,是什么让一位普通老人的葬礼有如此礼遇?
周德云今年70岁,是四户镇王庄村普通的农民,今年2月12日因病去世。周德云是种植银杏树的行家里手,在他的带动下,王庄村成为远近有名的银杏树种植专业村。
外号“树农”
周德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祖祖辈辈过着周而复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周德云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他通过听广播、看电视、学报纸,觉得种植银杏树是发家致富的好项目。他就和老伴、儿子商议,栽植了13亩地的银杏树,经过精心管理,银杏树越长越好,十多年后,出售一棵银杏树就是一万多元的收入,村民都说老周的地里是“万元坑”。周德云靠种植银杏树给孩子在城里买了楼房和轿车。村民常说:“种粮食是粮农,种棉花是棉农,老周种银杏树,就是‘树农’。”如今,周德云的地里还有价值50多万元的银杏树,周德云也很乐意“树农”的外号。
怀中掏宝
周德云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想让乡亲们都和他一样当上“树农”。村民邹维芹的丈夫去世时,欠下了14万元的债务。2009年春天,周德云帮助邹维芹种植银杏树,几年时间邹维芹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给在城里买房的女儿补贴30多万元。目前,在王庄村经过周德云帮助过的农户有一千多户,王庄村农民靠种植银杏树发了家,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纷纷盖洋楼、买轿车,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王庄村农民种植银杏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但在管理上缺少技术,银杏树长势一黄二瘦三无树形。周德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白天下地干活,夜晚他就研究银杏树的种植技术,记银杏树管理日记。为了把多年积累的银杏树管理技术传授给左邻右舍,周德云创办了农民夜校,他利用冬闲和夏季纳凉的机会,把村民组织起来,探讨银杏树的管理技术。目前,王庄村银杏种子高密度播种有一套独特的种植方式。
镇领导得知周德云的做法后,给予他充分肯定,把周德云请进了“农民讲师团”。几年来,周德云随“农民讲师团”巡回各村义务宣讲银杏树管理技术,受教育群众达3万多人次,使四户镇成为华东地区银杏树小苗发展面积最多的乡镇。
关爱后生
在周德云的灵堂前,有一位年轻人久跪不起,痛哭流涕,哀恸不已,他并不是老人的子女,他是专程从戴庄镇赶来向周德云告别的。这个年轻人叫梁松歌,曾在王庄村干了3年半的大学生村官,他拜周德云为师,经常与周德云一起探讨致富门路,研讨推销银杏树办法,打响王庄村银杏种植的知名度。到2013年,王庄村银杏树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成为银杏种植基地、银杏致富示范村,梁松歌和周德云也因此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周德云的影响下,梁松歌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徐州市文明职工”、“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后来被组织选拔担任戴庄镇副镇长。像梁松歌一样,王庄村的几个大学生村官,都在周德云的帮助下锻炼成长起来,成为引领百姓创业致富、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有用人才。
“编外村官”
周德云一年到头在全村忙个不停,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可没有分文工资,他没有一句怨言,被乡亲们称为管得宽的“编外村官”。20多年来,王庄村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周德云热心公益事业一直不变。村里要铺设水泥路,周德云捐款12000元;村民董宜然的儿子董宝栋患了重病,他带头捐款;汶川大地震时,他积极捐款;校安工程建设,他也是第一个捐款。
王庄村银杏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里的机井不够用,周德云就和村干部一起为群众打井、架电,日夜操劳,处处都有周德云的身影。他看到村民缴电费耽误农活,就担起了村里200多户村民的义务电费收费员,这一干就是3年多。
自己先富了,不忘乡邻,不忘村庄。周德云几十年来如一日,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他常说,乡里乡亲的朝夕相处,借钱只能帮一时,把大家都带上致富路,才是真正解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周德云先后被市镇多次授予“种植大户”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周德云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说村民能过上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在他68岁的时候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11年9月,周德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耿万志 栗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