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0 | 596
经济开发区杜家村外出务工农民捐款为家乡修路系列报道之二
如今经济开发区杜家村村民出行由走“泥水”路变成了走水泥路,然而回想当初,修建一条水泥路,对于家底子并不殷实的杜家村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曾经参与集资的群众就分成意见截然不同的“护款派”和“退款派”,这可让牵头修路的村干部犯了难。
瑞雪落上枝头,纠结挂在脸上。杜家村第一村民小组组长杜保全要做出一个让他左右为难的决定,那就是,修路款是退回去,还是接着集。继续修路,钱还得差2万元,如果不修路,钱得退给村民。
就在杜保全心存不甘的时候,这事却有了进展。转机就来自于一张写满人名和数字的集资单。几名外出务工的村民,萌发了出资修路的念头,他们把想法告诉了组长杜保全。
杜保全告诉记者:“捐款修路是由杜奎吉和张胜等几个人发起的,他们找我说,他们愿意多拿点钱,把路修好。他们说这路得修,不修没法走了,修路造福后代,谁也不为名,也不为利。”
有了这几位外出务工村民的支持,杜保全的心里顿时有了底。杜保全提议,把村里能拿钱的人都找到一块去,当场说说,谁能拿出多少就拿出多少。这事得到大家的赞同。
几位发起人带头拿下资金的大头。随后几天里,在他们的带动下,乡亲庄邻也纷纷解囊,有拿几百、一千的,总共筹到28000元,修路的启动资金一下子就有了着落。
有了钱,杜保全就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修路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主动清除了路两旁的杂树、草堆、厕所。开工那天一大早,30多位村民纷纷赶来帮忙,买水泥、沙子,自己动手修路。
修一条240米长的水泥路,仅模板这一项,花费最少要2000多元。还不算挖掘机、打磨机等修路工具,这可都是不小的开支,好不容易筹来的资金要紧着手花。
修路用的三轮车、铁锨、震动棒也全都是借来的,自己动手干,还省了工钱。然而尽管百般节俭,开工没几天,杜保全还是听到一个消息,钱马上就要用完了。
张筱咏
【编后话】就在修路工程热火朝天地进行时,资金却出现了缺口,这条路是接着修下去还是停下来?在下期的系列报道里本报将为您讲述杜家村修路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