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只要能救人命,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谁”

“只要能救人命,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谁”

2014/03/24 | 600

邳州市首位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志愿者王印权完成捐献

日前,本报以《能够给人第二次生命,舒坦!》为题,报道了港上镇村民王印权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3月19日,王印权成功完成干细胞捐献手术,成为邳州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王印权接受手术期间,本报记者也来到了医院,目睹记录了他成功完成捐献的整个过程。

采集前一天,动员剂反应强烈

3月18日下午六点钟左右,在位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二十楼血液科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来打动员剂的王印权。这已经是他开始注射动员剂的第四天了,如果查血的指标符合采集的条件,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注射动员剂,19日上午就可以完成捐献。但是医生告诉他,为了保证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第二天早上六点钟还要再打一次动员剂。王印权从3月15日开始注射动员剂,连续注射五天,中间还需要查血,根据查血的结果来确定动员剂的使用。动员剂也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后会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但注射后会因人而异产生一些副作用,而王印权恰恰就对动员剂非常敏感。

王印权告诉记者,打动员剂的第一天他没有感觉,但是晚上开始腰疼,医生告诉他这是正常反应。第二天上午依然没感觉,下午又开始疼,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到医院打了止疼针。一直陪同王印权的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刘艳霞说:“在这期间,王印权忍受了不少的痛苦。由于对动员剂非常的敏感,一次,他到街上去买一瓶矿泉水,正给人家掏钱的时候,突然疼痛加剧,他猛一下跪在了地上,把收钱的人吓一跳。”除了腰酸背疼,注射动员剂后王印权还没有食欲,一直在挂能量维持体力。对于注射动员剂后的强烈反应,医生告诉我们这是暂时的反应,等干细胞采完以后,这种症状就会消失。

只要配型成功,毅然坚持到底

虽然医生说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是看着忍受着疼痛的王印权,刘艳霞还是有些不忍心。她甚至对王印权说,如果实在受不了,可以选择走。可是王印权坚持说:“我既然来了,绝对不能走,从开始填志愿者承诺书的时候我就想了,只要能配型成功,救人一命,就会毅然决然地坚持到底。”为了给他加油鼓劲,记者将之前刊发的新闻拿出来给他看,并且告诉他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关注他、支持他。而他说自己做的这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只要能救活那个配型成功的患者,再难受也值了。

进入采集室,心情放松多了

第二天早上六点,按照医生的嘱咐,王印权早早地来到了病房,准备打最后一针动员剂。而打完动员剂后还要进行常规的采血,这五天来,他已经采了二十多管血了。眼看着就要到采集的时间,说自己并不紧张的王印权却有些不安起来。上午八点,王印权在亲属的陪同下来到了干细胞采集室,准备进行采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潘秀英告诉记者,现在采集干细胞大概需要四到五个小时,采集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是采集两次,如果今天采不够,明天再继续采一次。如果采集很成功,有时候一次就采好了。并且采集完成后身体马上就能恢复,采集的干细胞只是他体内的百分之一,对其生活、生命以及造血功能都没有任何影响。

大爱之举,徐州第37例捐献者

在采集的过程中,王印权的父亲一直陪在他身边,儿子前几天的反应他也知道,但是疼在心里,嘴上却是在不断的鼓励。

干细胞采集刚刚开始,细胞接收方的院方代表就早早来到了采集室,给王印权送来了鲜花和果篮,并代表患者表示了谢意。而王印权采集一旦结束,采集出来的干细胞就装在他们带来的专用箱子里封存送往苏州。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所以王印权的捐献不仅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对于红十字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徐州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部部长张君贤告诉记者,王印权是全国中华骨髓库的4052例捐献者,在江苏他是第354例,在徐州地区他是第37例。王印权的举动是一种大爱之举,也是医者仁术的表现。

完成采集,望患者早日康复

下午一点二十分,整个采集过程全部结束,医生告诉王印权他不需要二次采集。而他的状态也比采集前好了很多。在问到他现在还有什么愿望的时候,他似乎早已忘记了几天来的疼痛,而是想到即将移植干细胞的患者。王印权说:“只要能救人命,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谁,希望早点把干细胞带去给患者,输入他体内。祈祷他不要有排斥反应。祝他早点康复。”

本报记者  闵婷

【编后】

现在,王印权已经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健康地回到家中,家乡人民都为他感到自豪。记者也刚刚得知,王印权的母亲才去世不到一个月,也许是医者仁心,也许是他更能理解失去亲人的痛苦,不管什么原因,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只要能救人命,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谁,”他用实际行动为咱们邳州弘扬着正能量,也在这个到处提倡雷锋精神的三月,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大爱无私。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的团队中来,帮助他人延续生命,这是何等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