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 | 623
新闻的底线是真实,新闻的力量是生动,新闻的生命是贴近,希望能经常看到这样贴近百姓的好新闻。
——摘自市委书记王强《贴近百姓最动人》一文
基层是课堂
群众是我师
星期一来上班,拿到当天的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强书记的《贴近百姓最动人》一文,认真读完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和激励。王强书记对《邳州日报》近段时间一系列来自基层群众的报道表示肯定,他说:“把最抢眼的版面让给了群众,不禁为这种贴近百姓的新闻叫好。”作为一名报社记者,我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基层报道中,感受百姓冷暖生活。
去年8月,我来到戴圩镇申庄村采访,走进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候选人高义荣家中,近距离聆听这位好媳妇的故事。在7000多个不眠的日夜里,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同时抚育3个儿女,用她柔弱的肩膀,独自撑起一个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让记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平日工作中,我时常为找不到好的线索而苦恼,但是通过一次次的走基层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只有走近受访者,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王强书记的文章饱含期望,意义深远。作为报社记者,在今后的采访中,我会时时鞭策自己,坚持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呼吸,写出更多更好带有泥土芳香的新闻。方伟
基层风景最美丽
近日,市委王书记寄语邳州日报,对本报新闻工作给予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
纸上得来终觉浅,涉深水处抓活鱼。只有到了基层,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才能在感情上与民众贴得更近。只有接“地气”,才会冒
“热气”,写出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带着泪珠和露珠、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发扬“靠双脚跑新闻”的精神,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
贴近基层实际的新闻报道,是真实可信的作品;充满“乡土气”的语言文字,会有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实是靠细节和现场说话的,“乡土气”是要身临其境才能捕捉到的。为此,我们迈开双腿,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忧,分享他们的欢笑,用带着自己情感体温的作品感染受众。
经常在镇村采访,让我感受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就有了思想的火花,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
耿万志
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跟随心志愿义工的采访过程,也是对我思想的一次洗礼。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身影,及时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忙碌在孤儿残老的生活中……
他们,可能是公务员,也可能是普通的店员、司机。可是,当他们因为公益走到一起,将爱心凝聚一起时却产生出强大的正能量,在方便别人的同时,也升华着自己的心灵。
义工们都说,“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这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那些没有经历过义工帮助的人,也许领会不到他们奉献的意义;那些没有做过义工的人,也很难体会到他们付出的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善举往往是举手之劳,感恩的心却铭刻于心,公益其实很简单,只要更多的人关注,愿意给迷途的人指路,向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手,给受伤的心灵致以关爱……爱心便会在更多的人群中汇聚和传递。
胡敏
铭刻在心的笑脸
在走进棚户区采访之前,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进入到棚户区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还是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们,到处是坑洼不平的狭窄巷道,两旁密布着高低不一的破旧瓦房,一间紧挨着一间,没有缝隙,阳光都很难照射进来。虽然与繁华城市干道几步之遥,但那里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情景。房屋漏雨透风,把40个平方的房间用布帘隔成两间住两代人,五六十户用一眼井、一间公共厕所,用水、上厕所都得“错峰”,不然就得排队……被采访的居民有的家庭特别困难,户主疾病缠身,那个破旧的小房子是他们几代人的唯一财富,但他们都很乐观,都对新居充满了期待,对新房子给予了超常的愿望。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能拥有一个“安和、祥和、宁和”的宜居之家的祈盼。现在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正式开工建设了,宜居这个梦想距离他们将不再遥远。我们看到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幸福的憧憬。
汤元文
身边的感动
早就听说30年如一日的“普法鸳鸯”熊为义、闫怀玲,但是我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耳濡目染了他们鲜活感人的事迹后,着实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往日影视剧中的人物,如今身边也有了鲜活的写照。我清楚地记得那是3月6日,我有幸被安排到“普法鸳鸯”熊为义和闫怀玲家中作专题报道,得以真切了解这对有着不平凡事迹的普通农民夫妇。走进家门,视野所及处都是普法的标牌和展板,有些陈旧的展板整齐地排放在门前,一沓沓普法受益者的来信,书柜中翻久破损的法律书籍,印证着夫妇俩30年来普法之路的点点滴滴。
百闻不如一见,面对我们的镜头,这对朴实的夫妇略带紧张和局促,并没有给人一直“久经场面”的游刃有余,质朴的语言诉说着30年来普法之路的酸甜苦辣,不管寒冬还是酷暑,拉着平板车,行程十万里,义务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多么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持着他们坚持这漫长的普法之路。夫妇俩用多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美”,其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作为一名新闻人,震撼、感动、学习之余,应将这种精神传扬,不断弘扬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正能量!
崔亚
追求梦想成就人生
赵晒晒作为邳州外乡打工者中的优秀典型代表,受到家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不久,记者专程赴赵晒晒的工作地——昆山,走近这位年轻打工者,亲身感受他异乡创业的奋斗经历和心路历程。采访过程中,记者在他身上看到了一股为梦想执着追求的强劲力量,听到了年轻务工者对于未来寄予的美好憧憬,真切体会到他克难奋进、勤学钻研的优良品质,记者被这种精神深深感动和启发着。赵晒晒说“脚踏实地、沉稳执着”支撑和激励他稳步前行,坚守梦想,靠近成功。事实上,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巨大潜力,兑现了他追寻人生卓越理想的承诺。
与其说他是全省优秀农民工的代表,不如说他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的务实与进取正是对邳州人民“勇猛精进、敢于争先”精神最生动有力的诠释!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时代,赵晒晒身上所体现的正能量和优秀鲜明特质不仅是邳州的自豪,更应是我们每一名邳州人学习和行动的标榜,如此,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
高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