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1 | 603
思田村位于邢楼镇中心位置,是邢楼镇较为富裕的一个村。走进思田,只见沿途的日光温室一个接一个。村里看不到几个行人,村民多数都在温室里忙活。
我们随机走进一个日光温室,只见紫色的长茄缀满枝头,村民于敬民正忙着采摘。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天茄子的价格比上一个集市一斤又高出2角钱,“两块八九一斤,一棵茄子能卖40块钱。”
今年,于敬民种了两棚菜,除了长茄,他还种了一棚黄瓜,到现在已经收入8万多元了。“以往在外边打工,风吹雨打,没有闲工夫,一年到头也攒不下两三万元。”于敬民说。在思田村,像于敬民一样的种植户,有100多户,靠种反季节蔬菜,他们过上了小康生活。
“对于发展高效设施种植,大伙都满意。”随行的思田村村支书崔付军十分自豪地说,“端‘泥饭碗’也一样富咱农家人。”
思田村有4200多人,可耕种土地8000余亩,常年以种植大豆、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收入不高。为了改善村里的面貌,思田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寻找致富项目。2011年,村两委做出了一个决定:走设施种植路。然而,对于这个决定村民却不大看好。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村民看。2011年10月,村支书崔付军拿出多年积蓄40万元,承包100亩土地,开始建大棚种蔬菜。为了省钱,他和妻子不但包揽了地里大部分活,还自己当起了技术员。“种菜半年,我和妻子看上去老了好几岁。”崔付军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半年辛苦的努力,崔付军的大棚菜大获丰收,一个大棚收入4万多元,是种粮食的10倍。
事实摆在眼前,村民彻底服了气。看到了效益,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开始建棚种菜。2013年,村两委决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在村里大规模推广高效设施种植。经过多方协调,村里流转出300多亩土地,完善路、网、电等基础设施,建高档日光温室,种反季节蔬菜。市镇两级政府还按照农户种植规模给予补贴,一个温室需投入16万元,补贴后个人只需拿14多万元就可以了。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村里还高薪从山东寿光请来了专职技术员。“个人建温室,政府发补贴;自己种菜,还有人免费给指导,能不动心吗?”原本一直在外边打工的于敬民也回家报名建大棚。2013年6月,于敬民和30多户村民来到了思田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种起了反季节蔬菜。
半年后,反季节蔬菜上市,赶上了好行情。更让村民们喜出望外的是,村里还从外地找来了客商。“村里赶到浙江、山东、安徽、河南、上海给我们找销路。”忙着给茄子沾花的崔付德说,“茄子供不应求,看今年行情,这一棚收入能超8万元。”
在思田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是这里高效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思田村除了种植反季节蔬菜外,还大力发展浅水藕、设施葡萄,大规模、全方位发展设施农业。2013年,思田村设施种植规模发展到了1200多亩。
随着规模的扩大,种植户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现在,村民们种反季节蔬菜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打算把今年赚的钱投进去,再扩建两个棚,种更多的菜,赚更多的钱。”于敬民乐呵呵地说。
随着大棚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销售便提上议事日程。“村两委准备向上级争取一部分资金,咱再自筹一部分,在村里建个蔬菜批发市场,这样方便客户过来采购,我们也能多卖钱,”崔付军介绍说。
靠着设施种植,村民收入增多了,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咱腰包鼓了,腰杆变硬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崔付军顿了一下,坚定地说,“看到这一系列可喜变化,我们更要抓好增收富民这一根本。”
本报记者 耿万志 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