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 634
小的时候,坐公交车是件乐事。大人带着,多数时候是挤上去的。公交车司机是我羡慕的职业,记得我的一位邻居成了一位公交车驾驶员,装着一车人到处跑真是神气,让我艳羡不已。走亲戚、逛公园,巴望着一年中能坐上几次公交车。长大了,骑自行车;后来为官了,坐上了小汽车,乘公交、挤公交早已成了回忆。
3月31日上午,我又坐上了公交车,是我们邳州人的公交车,从新城中学到李口小学,不挤、不抢座,宽敞舒适,一块钱走遍邳州城,真美,真恣儿,与坐小车不一样的感觉,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听到的是坐小车听不到的民声民情。一位大姐抱着孙女说,从新城区进城真方便。一位徐州来邳州办事的小伙子说,邳州公交的服务与徐州不相上下。还有一位男同志说,现在站台太少,等车时间长,应该增加班次和站台。还有一位铁富来的群众,来市信访中心反映的是2006年家中拆迁的事,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旁边的一位妇女说,现在三轮车太多,影响公交车通行,安全隐患极大,老百姓很有意见,希望市委、邳州市政府加强管理。
城里的事听过了,我们又在宏通客运站上了市区到铁富的农巴。一行六人,每人6块钱,共计36元。农巴车比城市公交车条件差多了,卫生条件也不是太好,上的人并不多,招手即停。刚出城,上了个60岁左右农民模样的人,戴庄的,认出我来,急切地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家中的不幸。他说你王书记一定要严格要求镇村干部,深入群众,听万家事,解万家难。一些邻里纠纷由小到大,酿成大事直至命案,教训惨痛,如果我们基层干部能够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就不至于付出惨痛的代价。旁边一位中年人说,王书记,你如果要多下基层,就能够听到更多俺老百姓的声音,说完他就在官湖匆匆忙忙下车了。
车到铁富,一行人又换乘镇村公交去宋庄,一人一块钱,一车只有我们六个人。问驾驶员才知道,他一天跑十多趟,乘客只有二十多人。他说镇村公交设想是很好的,但是百姓家家有三轮车,到村到庄更方便,所以坐的人少。
九点到十二点,短短三个小时,换乘了四次公交,聊的是家长里短、愿望诉求;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未经彩排、未经设计的民声民情,触动良多,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当官了,坐上了小车,远离了公交车,“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听不到真实的声音,看不见真切的民情,干工作做决策自以为是先生,自以为很神圣。殊不知,唱的是官腔,行的是官风,离群众很远。是啊,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臆想老百姓需要什么,而是要真正沉下去,到老百姓中间,心贴心、面对面地去听听他们的声音。
公交车是流动的课堂,是微缩的社区,反映的是原汁原味、朴实真切的社情民意,愿我们的干部都能够坐上几次公交车,接地气,探民声,不再让坐公交车仅仅成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