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6 | 595
如果要问,“昆山之路”的灵魂是什么?昆山人的答案是“创新”,是“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即便是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今天,昆山人仍然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才使昆山“想别人没想之事、干别人没干之事、成别人没成之事”。今天的“弘扬王杰精神,三增强三提高”专栏,关注昆山勇于担当、改革创新成就“昆山传奇”的经验和做法。
国内首条跨省轨交开通
加速沪昆两地深度融合
从江苏到上海,除了开车、坐火车,还能坐地铁!2013年10月16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工程花桥段正式通车,从昆山境内的花桥站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进入上海市中心。
作为国内首条跨省轨交上海11号线昆山花桥段开通运行,标志着昆山城市交通全面进入轨道化、立体化和快速化的新时代,两地百姓出行往来将更加方便。而轨交11号线花桥段途经的全省现代服务业高地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也将成为更好承接上海服务业溢出效应的一条经济走廊。
上海11号线延伸至昆山,这不仅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隔断,促进了沪昆进一步无缝对接、融合发展,更为全国各大城市群提供了一种跨区域互联的示范。昆山市市长路军形象地说,这条轻轨的开通,大大强化了昆山“不是上海,就在上海”的“同城效应”,更好地扮演一条拉近心理的连接线。
昆山杜克大学:借力世界名校打造中国硅谷
如果说轨交11号线的开通,让昆山更好地融入长三角,那么美国顶尖著名高等学府杜克大学入驻昆山,带来的将是国际化的交流合作。目前,昆山杜克大学一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7月份可以投入使用,将对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昆山斥巨资与杜克大学合作的动力是想借力世界名校“把昆山打造成中国硅谷”,而杜克大学相中昆山的也正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如今,创新已成为“昆山之路”的永恒动力。不仅是理念上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成就了昆山一个又一个传奇。
昆山实验区:创新突破承接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
面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带来的机遇,昆山依托台商云集的优势,创造了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在产业转型、金融业开放、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获取了先行先试的特惠政策。着眼于建立一整套与上海自贸区对接的点、线、面网络体系,力争抓住“第一时间”,形成“第一反应”,抢出“第一效益”,努力实现从“单项突围”到“全面突破”,加快形成昆山试验区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正向叠加效应。
昆山人清醒地认识到,过去30年的发展,主要依托大上海,而未来发展目标仍将是依托上海,而今,面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唯有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跟得上改革创新步伐,才能更好地对接上海、融入上海。
(下转四版) (上接二版)
昆山: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昆山人不仅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更有着“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担当精神。1985年以前,昆山是一个农业县,但就在这一年,昆山人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自己创办了一个工业小区,并将工业区的创建目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赫然树立在上海虹桥机场的广告牌上。这在当时曾引来了不少质疑和嘲笑,然而最终,昆山市的首创精神和务实作风得到了认可,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正是凭借着这种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昆山创造了若干个第一,全省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幅有偿出让土地、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省部共建的县级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大陆第一块有机发光面板、第一台裸眼3D笔记本电脑,这些“NO.1”浓缩了昆山人数十年来“不等不靠、抢抓机遇、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精神,凝聚了昆山人与时俱进的可贵品格。无论是理念创新、路径创新,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昆山都始终做到敢为人先、快人一步。
(黄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