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2014/04/18 | 710

王 强

古代官员出行,队伍前面的脚牌上大多写的是“肃敬、回避”,而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为官时,脚牌上写的却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八个大字。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就曾经亲笔书写这副对联,挂在大堂正中,用来时刻警醒自己。

在我看来,这副对联开宗明义地告诉领导干部,要多去群众那里走走转转,聊家长、问里短,以闻过则喜的胸襟,虚心接受批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民情,就是要倾听民意、体察民生、广集民智。可我们有些干部终日坐在小车里、会场里、办公室里,身上没有沾过灰,脚下没有踩过泥,决策老是跑偏,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群众有意见,自己干着急。这样的干部已经脱离了群众,不接地气了,纵有为民之心也难有所作为。作为人民公仆,就是要做“泥腿子”干部,腿上有泥才说明接了地气,近了群众,耳里常闻逆言,口中常问农桑,心底常念百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为一个党员干部,怎能没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和胸襟呢?“闻己过”,就是不恶逆耳之言、虚心接受批评。恰恰有些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自我感觉好得很,结果得了“选择性听力障碍”都不自知,沉醉在“顺言”声中,听不进半点“逆言”,久而久之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有些领导干部“叶公好龙”,经常作秀装样子,人家真批评他了,他又开始使脸子、打板子了。吃惯了蜜糖,更要吃得进清毒去火的苦瓜。对于批评意见,我们要把它看作“治病的良药”,良药虽苦但能治病强身,要想走得更远更稳,必然少不了它。历史上,齐威王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而称霸一方,蔡桓公却因“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其理不言自明。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于身。”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各级干部都要以先贤为镜鉴,学一学,照一照,看一看我们是不是有“通民情”的作风、“闻己过”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