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邹庄镇孟庄村“炒货”生意发展纪实

邹庄镇孟庄村“炒货”生意发展纪实

2014/05/21 | 1,268

提到炒花生、炒瓜子,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在邹庄镇孟庄村,这些看似普通的干货却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人致富的“摇钱树”。在孟庄村,全村99%的家庭都涉足干炒行业,“炒民”们在全国各大城市安营扎寨,抱团闯市场,“炒”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干炒生意蔚然成风

5月13日,记者在邹庄镇孟庄村采访时看到,村子里富丽堂皇的“小洋楼”随处可见,然而很多“小洋楼”庭院的大门紧闭,且用空心砖半封闭堵着。村民孟宪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说:“用空心砖把大门堵上,说明这户人家不在家。村里很多人都到外面干炒货生意了,遍布全国各地,平时只有在淡季或者村里有特殊的喜事、丧事时才回来。这些‘小洋楼’是村民们在外地赚钱后,找人设计建造的。”

孟宪明说:“孟庄村大约有300多户农户,1000多名村民,除了家里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去之外,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外面做干炒生意,干炒生意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做干货生意的,年收入少则一二十万,多则超百万,其中,年收入超过百万的农户有十来家,绝大部分农户收入达到30多万左右。腰包鼓起来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购买了小轿车。”

“候鸟”遍地安营扎寨

孟庆武,今年45岁,是村里做干炒生意比较成功一位。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就只身一人到杭州做起了干炒生意。由于孟庆武干炒技术好,加上经营有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他已经在杭州开了多家干炒连锁店,行情好的年份,年收入达150多万元。孟庆武不仅在孟庄村盖起了三层小别墅,还在杭州市区买了新房,如今全家定居杭州。

据孟宪明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孟庄村人从“一把铁铲、一口铁锅”炒瓜子开始起步,产品种类也由炒瓜子、花生增加到松子、核桃等30多个品种。很多村民依靠干炒生意走上致富道路,在家乡开豪车、盖别墅。有了致富榜样的示范带动,当地年轻人也纷纷进入干炒行业,亲戚带亲戚、朋友帮朋友,村里人纷纷“组团”到外地闯荡。

干炒生意的季节性强。孟宪明说,每年的7、8月份是炒货的销售淡季,从9月份到年底这期间都是销售旺季,一到秋天村里的“炒民”大军集体出动,等到入夏又悄然隐退。村里人形象地形容他们是“候鸟”式的“炒民”。“候鸟”式的“炒民”不仅在上海、武汉、南京、天津、广州等地安营扎寨,而且跨境到泰国、缅甸等国家经营。如今,北到漠河、南到海南,小到江南水乡、大到京城都市,到处都有孟庄村人在做干炒货的身影。

精诚团结闯荡市场

“孟庄人干炒生意之所以如此红火,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孟庄村人做生意与时俱进、精诚团结。”邹庄镇工作人员说。

据悉,最初,孟庄人在外地做干炒生意采用“一把铁铲、一口铁锅”闯荡市场。现在他们用先进的炒货机干炒,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干炒效率。以前孟庄人炒花生、瓜子使用的是沙子,后来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逐步采用食盐或糖来炒,进一步改善口感效果。此外,他们非常注重品种出新,如今连美国核桃、巴西松子等外国干果,也都上了他们的“炒货菜单”。

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孟庄人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步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炒货供销产业链。花生、瓜子、开心果等炒货原料由专门负责批发原料的村民购置,不论在哪个城市,只要一个电话,原料就会发往全国各地孟庄人的干炒店。这种合作关系十分的稳定,如果有人在入夏前干炒原料不能卖完,他们会互相帮忙,把用不完的原料转让给生意好的村民。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这种背井离乡、闯荡打拼的特殊生活状态,让孟庄‘炒民’们有了浓厚的乡土意识,有了浓厚的乡愁。在生活上,老乡之间遥相呼应、互相帮助;生意场上,他们精诚团结、共同进退、共同致富,这一点难能可贵。”镇工作人员如是说。

文/玉岩  胡敏  图/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