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14/08/01 | 1,000

——市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纪实

编者按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为塑造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服务社会、永葆激情的精神风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尊老敬老、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日前,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邳州市民政局、老龄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014年度“最美夕阳红”评选宣传学习活动,今日本报开辟《寻找“最美夕阳红”》专栏,意在展现广大老年朋友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重视老龄工作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在邳州市,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它既是“寓教于乐”的老年学校,也是邳州市老龄事业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它就是邳州老年大学。自1990年9月创办以来,目前老年大学拥有32个教学班,28位教师,1634名学员,开设课程30门,另有4个社区文化活动辅导站。

戏曲班、舞蹈班、合唱队、服饰班、文学班、军腰鼓班、摄影团,如果你是个想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无论喜欢动或静,在这里,都能度过一段快乐的老年时光。

坚持办学方向

把党的温暖传递给老年朋友

多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走“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与文化兴校”的科学发展之路,经过24年风雨兼程与薪火相传,学校发展已经充分融入到地方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

拥有独立校舍与宽敞明亮教室是历届学员的共同梦想。经过论证,市委、邳州市政府决定给老年大学建设一个新的教学基地,新校舍将于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印发了《关于调整老年大学领导成员的通知》,名誉校长、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由邳州市领导及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市委、邳州市政府春风般的照拂,为老年大学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组织与设施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该校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开展了“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等系列活动,庆祝我国老年教育30周年;教科研成果丰硕,艺术教育成果获奖档次升级。学校从起步阶段的3个班、39个学员、3个老师与30平方米的教室,如今已成为一所规模大、质量优、校风好的徐州市首批老年大学示范校。

坚持以人为本

把知识与艺术传授给每个学员

该校生源主要是退休干部职工及社会中老年人,大家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求健康快乐、求知学艺和求美求新。为充分满足不同职业和文化兴趣老年学员的不同要求,该校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开设书法、国画、电脑、摄影、声乐、器乐、舞蹈、京剧、地方戏剧、武术、服饰、文学诗词创作等12个门类30个科目,供学员自由选学。

为保证授课质量,该校想方设法聘请学有专攻、技有专长且富有爱心和热情的人来授课,建立了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军腰鼓队、戏曲队、服饰队等艺术团队,支持学员们自主成立了书画、摄影、京剧和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如文学研究会自办格律诗词报《东蓠》,以“采菊东篱,放眼世界,博参约取,融古铸今”为办报方向,讴歌新时代,反映新生活,抒发真性情,现已印行8期,每期选发学员近百首格律诗词作品。

坚持创新创优

把优秀文化传承给百姓大众

该校办学历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创优的过程。因时代变迁,原来柳琴戏的观众日渐减少,表演团体也悄然萎缩。该校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讨规划,延揽人才,建立起“非遗文化传承戏曲班”,学员一年一选,择优汰劣。担纲教师呕心沥血搜集材料,编印教材(文字、幻灯、音频、视频),学校专门筹资,为其配备器材与设备,实行小班化教学。在杜桂芳、王占鳌、朱化龄等一批老演员的影响和带领下,邳州市地方戏曲演唱文化又呈现出强力复兴的势头。

这几年,老年大学书、画、影三个热门专业受到学员强烈追捧,发展很快。在书法教师张恒成、国画教师颜聿振和摄影教师潘修华的指导下,老年书画社办起了《晚香苑》,老年摄影协会办起《邳州老年摄影报》,做到图文并茂,定期印行,并结合重大节庆,通过作品展,向社会广为宣传。特别是以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为主体的老年摄影协会更是异军突起,赴新疆、去西藏、到内蒙、上太行……到处都有老年摄影“发烧友”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仅书、画、影三个专业,该校就累计培养了国家级会员24人,省级会员68人,徐州市会员136人。

坚持开放办学

把“精神文明”传播到社区农村

针对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该校创新管理,让艺术班(队)结合教学,每年至少搞两次“汇报演出”或“艺术成果(作品)展”,给大家搭建起各显神通、各呈其妙发展平台。每到汇报演出时,广场上就顿时热闹起来:戏曲班、舞蹈队、合唱团、军乐鼓队、服饰表演、交谊舞、器乐队,学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演出服装,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轮番登场,三十多个节目一演就是几个小时,演员与观众却都毫无倦意。

学员们来自各个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不少人成了社区文化的引领者。当晨光升起和晚上华灯初上之际,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跳起交谊舞,练起木兰扇,打起太极拳,或铿锵有力,或舞姿翩翩,场面特别壮观。每年春节前夕,该校戏曲队、舞蹈队、军腰鼓队、服饰表演队的学员们都要给官兵、工人和老人送去文化大餐。书法班学员进镇入村,为老年朋友与贫困户义务写春联;摄影协会则精选学员作品到社区与乡村巡展,同时还会送去“科普与养生讲座”、衣物和食品,这种“敬老助老与文化宣传双下乡”活动,成为邳州市“城乡老人互帮互学心连心”的有益尝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近年来,老年大学教师与学员编著出书10多部,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幅),书画、摄影展和文艺演出50多场(次),累计培养各科学员近两万人。该校继2006年被评为徐州市第一批老年教育示范校后,2012年、2013年又先后被徐州市与邳州市老龄委授予“敬老文明号”光荣称号。

本报记者  徐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