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杉精神,创建文明城市
 
当前位置:邳州论坛 » 邳州新闻 » 杜村: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致富宝典”

杜村: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致富宝典”

2012/03/19 | 686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记者来到陈楼镇杜村,看到村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千亩蔬菜大棚之间,有一座农家小院,格外引人注目,天蓝色铁皮搭建的小屋,虽显简易,但却幽静典雅,清馨别致,小屋内村民三三两两的在查阅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为自己发展设施农业求经问宝。村支书陆新平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杜村的农家书屋。”正在看书的村民围着记者高兴地说“农家书屋搬到田间地头,我们一有空就来到这里看看书、读读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还能上网查找,太方便了。农家书屋成了我们的致富宝典。”

  在村民郑云彦的葡萄大棚里,他告诉记者:“俺家大棚紧靠农家书屋,我种了十几个大棚,根据自己的经验,到底不如书本上讲的好,就像去年我家葡萄得了炭疽病,如果不是及时看到书本上介绍的防治措施,光靠平常经验,那损失可就大了。”“村里办农家书屋真是一件大好事,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杜村农家书屋里,记者碰到草莓种植大户陆苏州,他是这里的常客,他种了18个草莓大棚,平时非常忙,但一有时间就来书屋看书,他喜欢钻研,去年根据书本上学得的技术,为草莓滴喷牛奶和白糖,结出的奶牛草莓又大又红,味道鲜美,城里各大超市争相订购,最贵时每斤卖到30多元。谈起农家书屋给他带来的好处,他津津乐道:“种草莓是个技术活,以前在种植方面遇到问题,常常坐车到市区甚至到徐州新华书店去查找,既花功夫又搭钱,现在有了农家书屋,查阅这方面知识方便多了”。农民的话语让记者感觉到农家书屋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粮仓”,如今全村田头地边飘书香,村民农闲读书忙,成为田间地头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同行的文广新体局领导介绍,让农家书屋跟着农民走,把农家书屋建在农民大棚边,这在全省是第一家。据了解,杜村高效农村示范园内有设施大棚2000多亩,拥有设施大棚近1000座,大多种植葡萄、草莓及系列蔬菜等。杜村农家书屋原来建在村部,由于该村大多数村民整日都在大棚中劳动,白天管理,夜晚看棚,农忙时,甚至吃住在大棚,在生产中会遇到一些难题,离农家书屋太远,不便对症查找解决。去年初,村委会根据群众建议,把农家书屋搬到了田间地头,与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合并,又根据农民需要,配置了书柜、桌椅、报刊架以及音像、电脑等设施。目前该书屋有各类图书2500多册,报刊20多种。退休干部陆新光和大学生村官、杜村村主任助理周威主动请缨,担当书屋管理员,全天候为村民服务。据他们讲,自从农家书屋搬到大棚边,每天来这里借阅图书的农民络绎不绝,有的农民把农家书屋当作自己的“家”,一有空就到这里看书学习,现在农家书屋已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新家园”。

  徜徉在设施大棚之间,村支书陆新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我们杜村的影响下,全镇11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标准化农家书屋。”记者得知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各村也像杜村一样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采取多种办法,做好选址工作,不少村也将农家书屋搬到田间地头,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农业科技培训基地以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好帮手。在农家书屋的帮助下,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在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条新路子。通过农家书屋使大批“知识型”农民凭着手中的“致富宝典”圆了致富梦。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既富了农民脑袋,也富了农民口袋,使广大农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达到了小康。

  本报记者 耿万志  通讯员 蒋平秀

  杜村简介

  杜村位于陈楼镇西部,紧靠新城区,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0人,耕地面积2400亩。该村以种植设施大棚为主,村里有板材、机械、饲料、食品等工业企业10余家,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3万元。